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休闲 > 世界揽胜 正文
巴赫:海一般的博大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09 15:02:33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爱森纳赫- 出生地

  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

  孩子的父亲名叫约翰·阿姆布罗修斯·巴赫,是镇乐队的指挥。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图林根生息繁衍了五代人。从他的祖父一代开始,整个家族就以音乐为主要职业,真可谓是音乐世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经父亲的教导,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并且成长为一名虔诚的路德派教徒。

  巴赫十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十五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随著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柯滕的宫廷中供职。

  科滕 -黄金时代

  柯滕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是在1115年,1313年作为小镇在史书中有记载。文学与艺术造诣不俗的阿斯卡尼安王子推动了这座城镇的历史发展。17世纪时路易斯王将第一所“德语保护联合会”及早期教育改革家Ratichius(Wolfgang Ratke)从魏玛带到了柯滕。1717~1723年,巴赫在城堡中任宫廷乐师并在这里进行大量的创作。

  在柯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还供有巴赫像。

  1723年,巴赫的主人柯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此后,柯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而充满活力:其合唱团自1908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立的“巴赫音乐节”、1967年为纪念巴赫在这里供职250周年轮番举办了“巴赫音乐节”及“巴赫音乐比赛”,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的组织者也就此成立下来,即为今天的“柯滕巴赫社团”。1983年柯滕历史博物馆专门开放了“巴赫纪念馆”。

  莱比锡-创作最多的时期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由于他长期用眼过渡,巴赫视力减退(也许正因为如此,画像上的巴赫总是眯著眼睛),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著巴赫的逝世,巴洛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洛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久的丰碑。

  巴赫故居

  美丽的小城爱森那赫坐落于德国中部图林根林山的西北麓,今天约有5万人口。作为马丁·路德、瓦格纳等历史文化名人生活过的地方,特别是作为巴赫的出生地,她常年吸引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小城800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有著特别浓厚的音乐氛围。德国的吟游诗人在这一带曾盛极一时,早在1207年,这里就举办过恋诗歌手的赛歌会。以保护穷人闻名的匈牙利公主圣伊丽莎白也曾居住在此。

  1521年,宗教改革的先行者马丁·路德被革出教门后,隐居在此地的瓦特堡。在巴赫出生前,他的父亲在镇上已担任了十几年的音乐指导,赢得了广泛的尊重。1685年3月21日,巴赫出生在镇上的一所红砖顶小楼里。这所房子自1906年起为德国新巴赫学会所有,并被辟为巴赫故居纪念馆。这所房子在二战中曾一度受到破坏,战后又被完整修复起来。

  在纪念馆前有块标牌向大家介绍这座房子著名的主人。在馆中,陈列著一些17、18世纪的乐器,生活设施也都按照那时的样式摆放,并标有德、英、法、西、荷、日等文字的说明。有一位专职的导游用德语向游客介绍巴赫的生平,并播放一些他的作品的录音以配合解说,甚至有时还亲自为游客用古钢琴奏上一段。在房子的后院,有一个修剪整齐的花园,更为这古老的建筑平添了许多生气。馆外的纪念品商店里,出售各种会让你日后回忆起这段美好经历的纪念品:巴赫肖像、有关巴赫的书籍、乐器、明信片、纪念币等等,应有尽有。

  镇上的其他古迹也有很多值得观赏:巴赫接受洗礼的圣格奥尔教堂;位于城南小山上的瓦特堡可俯览全城景色,从市中心步行到达只需30分钟,特别值得一看:不但爱森那赫秀美的自然景色尽收眼底,还因为这里是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地方。因为他强调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对宗教音乐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巴赫也是在他的感召下,以无比的虔诚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宗教音乐作品。有人说,巴赫是新教(经路德改革过的基督教)历史上仅次于路德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

作者: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 丛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