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贺岁电影的圆桌不该如此冷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08 11:03:41

  市场形成一个好档期不容易,贺岁档多少算是已经成型的成熟档期,但也不能因此用作品去吃档期的“本”,却不用适合的好作品去将市场做得更大。一个盛大的圆桌面,却只摆了两三道半冷不热的菜,这景况,多少有点尴尬吧。

  春节期间的电影看上去还算热闹,想看热闹的大片有《博物馆奇妙夜》,想看港片有《门徒》、《双子神偷》,《穿普拉达的女王》虽然姗姗来迟,但也赶上了春节的一个尾巴,搞不好还能在淡季的三月撑撑门面。不过《博物馆奇妙夜》和《门徒》两部影片的票房都在5000万元左右(见昨日本报报道),和去年《金刚》和《霍元甲》两片都过亿的盛况相比,显然堪称惨淡。春节是一个稍做经营就能有惊喜的档期,以《双子神偷》为例,几乎没有宣传就在全国取得了千万左右的票房,以影片本身的投资而论,这已经是胜利。而《博物馆奇妙夜》和《门徒》现有的成绩对其本身而言,可能已经算是成功,但是以春节档的容量和潜力而言,这两部片没有成功打开市场也是显而易见的。

  “博物馆”是很适合在春节上映的,热闹、有趣、好看,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声势远不如去年的《金刚》,宣传不够,现在的票房完全是观众自主选择的结果。《门徒》阵容很强,口碑也很不错,但是影片基调十分严肃,和春节的喜庆气氛很不搭调。而内地影片基本上只有一部《爱情呼叫转移》,其小品式格局注定了不可能大有作为。国产的或喜剧或武打的大片缺席是今年春节档排片的最大问题,当然针对国内市场,喜剧或武打类型片的缺乏是整体上的,但是这个问题到了春节期间,就会更加明显。

  观众在春节期间对国产的文艺类影片完全缺乏耐心,过年时观众需要的就是模式化的商业片,剧情掺点水、制作粗糙点,问题都不大,明星阵容、有趣搞笑、不费脑子是最重要的。

  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贺岁片就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得以形成的,比如《豪门夜宴》、《金玉满堂》、《东成西就》等等,不少贺岁片不仅票房成绩出色,甚至还能成为喜剧片的经典之作。近年香港电影的整体滑落,使得港式贺岁片也逐渐无声无息。而内地从“冯氏”贺岁片开始有所谓贺岁档,实际上对贺岁档的培育是先天就不足的。

  从冯小刚不再有志于贺岁市场之后,贺岁档就显得群龙无首,市场反应十分随机,赶上了比较符合观众需求而本身质量又过硬的作品,就赚个钵满盆满,碰上不合喜庆口味或是宣传力度不大的,反应就多少有点冷淡,倒是可惜了好档期,电影产业的不完善在春节期间暴露无疑。

  市场形成一个好档期不容易,和只做一夜生意的“情人节”档及生搬硬造的所谓“三八档”相比,贺岁档多少算是已经成型的成熟档期,但也不能因此用作品去吃档期的“本”,却不用适合的好作品去将市场做得更大。一个盛大的圆桌面,却只摆了两三道半冷不热的菜,这景况,多少有点尴尬吧。

作者: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