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毒草还是妙招?选秀:让人欢喜让人忧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07 10:12:42

  他叫蒲巴甲,不到一年前,还只是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普通藏族小伙,现在,已成为各地粉丝热烈拥戴的雪域王子。让他“青蛙变王子”的是东方卫视去年4月推出的一档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这档节目曾在媒体上掀起“男色消费时代来临”的讨论。

  有2005年超女神话开路,2006年伊始,各路选秀节目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老牌的超女火爆依旧,新生的好男亦不示弱;声乐类的自是如火如荼,山东有“联盟歌会”,江苏有“绝对唱响”,舞蹈也分别出了“星空舞状元”和“舞林大会”,后者更被形容为“开明星PK先河”;深山古刹少林寺不甘寂寞地与深圳卫视合作推出“中国功夫之星”,就连央视也推出“梦想中国”和“魅力新搭档”,后者声势浩大地号召观众“快为你喜爱的选手投票”;年末的一场“红楼梦中人”更是将选秀热潮推至顶峰,比赛吸引超过47万人报名参加,官方网站点击超过两亿。

  你可以质疑,但你不能否认,选秀真的火了。

  赞赏:选秀为普通人搭建了施展才艺、表达意见的平台

  选秀节目吸引人之处主要在于它为参与者和观众打破了过去接近传媒的技术壁垒,其报名参赛的“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及“短信投票”环节,往往令观众对脱颖而出的选手抱有这样一种情结:他是我们选出的,他来自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欲望的普遍表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不违背道德的底线,就应该鼓励这种尝试。”

  媒体市场化的今天,“谁抓住了大众,谁就抓住了一切。”媒体利益,终究要靠落实大众的喜好来实现。大众与媒体,从某种层面上可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关系。动辄以百万计的短信参与数字说明,媒体有市场,大众有需要。

  另外,伴着“选秀热”兴起来的还有“传统文化复兴”。汉服热、读经热……这些一度引起争议的活动,在选秀里得到延伸。“红楼梦中人”曾播放过选手们进行礼仪举止训练的视频,一群妙龄少年衣袂飘飘有模有样地比划,古乐铮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古辞;“中国功夫之星”和“龙的传人”,继“武打影视”热后,通过选秀再一次将武术这一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带到大众面前;另外,“龙的传人”主办方同时推出“书法、绘画、工艺作品征集活动”;曾推出“舞林大会”的东方卫视,再次推出明星参赛的“非常有戏”,横跨各大戏曲剧种及流派,借着电视选秀及明星的热度,使工艺、戏曲这些日趋冷清的艺术形式重回大众关注的视野。

  这些即使不能严格称之为传统文化复兴,至少也凭借电视选秀的特殊性,在传统文化与大众间铺架了普及的桥梁,功不可没。

  质疑:选秀宣扬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一种毒害

  对照网络红人,我们或许也可以称他们为“选秀红人”。你可以质疑,但他们确实红了。最终的一批胜出者签约发片开演唱会忙得不亦乐乎,成功的光环甚至照耀到分赛区有点名次的超级女生身上,可谓皆大欢喜。

  为了晋级,有些选手的疯狂行动粗俗表演也使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品位遭到质疑。2005超女海选中黄薪以惊天一跪及嘶哑的高音被网友追捧为“红衣教主”;某偶像剧选秀中海南女孩“旺财”以自己都不满意的“有些甚至很龌龊”的表演形象进入十强,自称“三米内不能站人”的“我型我秀”选手师洋曾因过于搞怪遭评委掷矿泉水瓶,但他最后凭70余万的短信票数拿到了人气总冠军。在“星空舞状元”海选中出名的程菊花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参加这个比赛,我要么可以得冠军,要么可以成名。

  关于超女之“低俗”,已不止一次被放到桌面上讨论。一个和“选秀”一起被炒热的词汇是“媒体利益”,短信数目代表的绝不仅是通讯费用,更间接反映出该选秀节目的人气和收视率,以及最终为主办方带来的广告收益。以超女为例2006年短信投票总数超过500万主办方湖南台凭此活动仅广告收入就逾两亿元。对利益的追逐往往驱使主办方在节目宣传中着力渲染那些搞怪的表演,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和审丑心态,这其中隐含的负面因素及随之而来对青少年甚至整个社会群体的误导作用不容低估。

  曾三批超女引发争论的政协委员刘忠德直言:“超女宣扬的是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思想,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一种毒害。”为成名,选手使出浑身解数,家长也费尽心思,甚至到不择手段的地步。沈阳一位母亲,逼正准备高考的女儿休学参加“红楼梦中人”选秀,“如果能入围,哪怕演一个丫鬟也值得”。

  当年王扶林导演选择陈晓旭扮演黛玉,除了外在形象,更是通过学习班发现她会写诗以及说话俏皮尖刻,接近人物的内在气质。而如今“红楼”海选时,有黛玉的参选者居然以“自小体弱,吃饭不香,被人说像林黛玉”为理由,徒增笑料。刘忠德认为不能一味指责这些孩子,“她们还年轻,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都不强,但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到这个事情,加强管理和引导。”

  思考:娱乐节目能一味追求高收视率吗?

  电视文化的品位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影响力。电视选秀节目选什么,怎么秀?能创收视率新高便是好节目吗?目前一哄而上的电视选秀节目对电视文化品位是提升还是降低?对一代青少年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日前广电总局出台通知,“黄金档期间不得有三家以上的地方卫视同时播出选秀类节目”。目前国内选秀节目从形式到内容,大多是“超女”的再版,海选,PK,点评,投票……各环节安排大同小异。去年仅广电总局审批下的选秀节目总数就达三十余个,各地方电视台推出的大小选秀活动更多达数百种,但真正有较大反响的只有很小一部分。东方卫视2007年初推出的“非常有戏”大获好评,妙就妙在融入自己独特创意、与中国人审美契合:让明星学唱戏曲,巧妙地将明星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合在一起。

  大众媒体既然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就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担负起对大众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而不能打着草根民主选秀的招牌,调动商业因素,推出几个光鲜的娱乐偶像,诱使大众玩一场拇指的游戏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