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是谁把姜文变成了二流演员?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07 10:12:42

  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口味已经被好莱坞大片彻底改变了。即使我们现在不进口一部好莱坞电影,中国的电影人也只有制作出符合中国观众的“美国口味”的电影,才能在市场上叫座。

  我不知道我说“姜文已经沦落为二流演员”这样的话会引起多大的争论,其实,大家只要看看那些已经公演、正在拍摄和筹备拍摄的可能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电影里都看不到姜文的名字就知道这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是谁取代了姜文——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男一号的演员?答案是,香港演员取代了他。那么,香港演员凭什么能把以姜文为代表的内地男演员们“扫”为二流呢?

  是演技吗?非也。既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又看过《秦颂》的观众想必很清楚,姜文演的皇帝在霸气上绝非周润发的王所能比。也许,将姜文和李连杰进行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武术运动员出身的李连杰在演技上根本不是姜文的对手,可是,在片酬上姜文却根本不是李连杰的对手。

  如果不是演技,这几个屈指可数的香港演员到底是凭借什么能够把人数众多的内地的姜文们“打倒”在地呢?凭的是国际知名度!

  我正在进行一项“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形象研究”,其中我们调查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0位左右的男演员在西方女人中的知名度,调查已进行过半,竟然没有一个西方女人知道姜文的“大”名。

  在知名度上遥遥领先的全部是香港演员: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刘德华、梁朝伟。近一段时间垄断中国最卖座电影的也恰恰是这几位,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

  那么,为什么国外的知名度却能够决定中国男演员的国内出镜率呢?

  第一个直接的、外在的原因是,大片需要大投资,大投资就需要大回报。比如,陈可辛的《刺马》和吴宇森的《赤壁》,分别以投资4000万美元和5000万美元的数字刷新国产大片的投资纪录。而这样大的投资在国内市场根本不可能收回,只有靠海外市场。海外市场自然而然就需要演员有国际知名度,所以这两部电影的男主角又分别是李连杰、刘德华和周润发、梁朝伟,这一点也不奇怪。

  第二个间接的、深层的原因,也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是,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口味已经被好莱坞的大片彻底改变了。那些一而再、再而三要唱衰中国商业电影的媒体记者和王朔们是否知道,今天中国的观众进电影院的动机是什么?是享受视听的感官刺激、是猎奇、是猎艳、是放松、是做梦。感动、受教育的需求当然也有,但是,这些都排在需求链的后面。

  消费需求的改变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我们现在不进口一部好莱坞的电影,中国的电影人也只有制作出符合中国观众的“美国口味”的电影,才能在中国市场上叫座。换一句话说,就算有人再拍出《红高粱》,它也一定远远不是《黄金甲》的对手。大片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大片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电影整体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改变是,电影已经与资本全面拥抱,坐在那个决定性位置上的以前是导演,现在是制片人。和姜文两次合作愉快的张艺谋也许曾经想过让姜文来出演《黄金甲》,但是张伟平不会同意,哪怕当年的《有话好好说》没有让他亏钱。原因还是姜文没有国际知名度。尽管张伟平事后破口大骂周润发,下一次再拍电影他一定还会用第二个周润发而不是第二个姜文。这就是资本的嘴脸。

  据说,姜文的新片《太阳再次升起》正在后期制作,从媒体披露的细节看,故事发生在“文革”的农村。这样看来,姜文还沉浸在“阳光”的情节、“鬼子”的悲情之中,完全忽视了今天的中国观众中已经很少有人对“文革”农村的题材感兴趣的现实。

  而另一方面,先后到欧洲去挣国际知名度,再回来抢占中国电影制高点这条张艺谋曾经走过、贾樟柯正在走的路,对于已经年过不惑的姜文们来说恐怕也已经有点太晚了。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