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农民工子女义教后,一个都不能"废"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02 14:45:12

  浩浩荡荡的春运客流中,有一支引人注目的大军叫农民工。他们的生活境况、幸福指数和发展前景,牵动着众人的心。

  记者近日对河北某地返乡农民工采访中发现,他们对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有些无奈,期望值不高,头脑中“子承父业”的观念比较突出,他们为子女预期的人生轨迹是:“中学毕业——辍学打工——挣钱养家——带孩子打工”。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跳出这个“怪圈”。

  前不久,一批青年农民工进入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他们大部分是踏着父辈的足迹外出打工的,由于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又不能吃苦,对工作和学习都缺乏热情,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工人的需求。他们被企业称为“娇子民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是什么让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陷入“怪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除了他们个人的因素和社会就业环境外,是否也应从现行教育的缺失中找找症结?

  让每个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已被法律确立下来。在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城市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和城市的孩子同在蓝天下成长。上海市将40万居住在沪的农民工子女全部纳入各区县义务教育范围,仅去年,全市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达18.7万人。像这样,给农民工子女播洒教育公平的阳光,其意义无异于雪中送炭。

  然而,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进城务工者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成长和教育的新问题也不断凸现:在义务教育完成后,他们怎样成材?如何就业?哪里才是他们发展成材的空间?

  在北京,农民工子女已超过50万人。义务教育后,升学还是就业,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选择。必然有不少人在“独木桥大战”中败下阵来,自然有一些人打算放弃升学这场竞争,但失败和放弃之后怎么办?学什么、做什么?这仍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困惑和迷惘。

  早在几十年前,黄炎培先生就曾说过:职业教育可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既可以使学生在初中后合理分流,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又能够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技工。法国的职业教育从初中毕业后开始,学生年龄大约在15到16岁,37%的法国初中毕业生选择了职业教育。在德国,大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青年人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让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必须“一个都不能少”;那么,职业教育则是保证他们在初中后一个都不能“废”:学业不能荒废,成长不能偏废,成材不能半途而废。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人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于为农民工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成长、成材锦上添花,意义决不可小觑。

作者:    来源: 大河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