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兴安乡:小小水稻浑身生金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01 13:56:01

  东北网双鸭山3月1日电 稻穗、稻秆、稻壳全能卖钱,丰收的集贤县兴安乡稻农乐得合不拢嘴。

  水稻种植在兴安乡有几十年的历史,可人们并没有从中得到丰厚的回报。近年来,随着米业公司和畜牧养殖等一批龙头企业的迅速壮大,不仅稻米连连增值,就是平时当柴禾烧的稻秸秆、稻壳都“身价倍增”。

  几年前,全县大米牌子众多,可就是没有名牌,产品总在家门口转悠,身价也上不去,农民增收难,当地税收少。去年,兴安乡种植水稻4万亩,亩产达到1300斤,总产量创出历年新高。可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稻农手里的水稻却丰产不能丰收。

  “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根本原因就是做得粗。”兴安乡领导形成共识。

  2003年,通达、阳霖和凤静米业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兴安乡,搅热了这里的畜牧养殖和水稻加工业。乡里能人李凤静出资10余万元兴建的凤静加工厂,日加工能力达到60多吨,新上的一条生产线不仅给周边的稻农加工水稻带来便利,也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兴安乡通过扶持4个中小型米业加工企业,进一步整合当地10余个品牌,使日加工大米能力达到200吨,可以“吃掉”全乡60多亩水稻。义耕牌大米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

  如今,随着米业公司的不断壮大,订单农业在兴安乡越来越好,优质品种水稻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2元收购,仅此一项就使稻农增收200元。稻秸秆又被畜牧园区和养殖户盯上了。

  原来烧掉的稻秸秆,如今一吨可卖120元,按一亩地产稻秆0.4吨,种一公顷水稻,稻秆收入720元。目前,兴安乡15800头肉牛需3.5吨稻秸秆做粗饲料,农民仅此一项就可增收200多万元。从2002年开始,兴安乡把发展肉牛作为全乡发展的“一号工程”,几年时间全乡肉牛存栏数从过去700多头发展到15800头。

  养牛发展快,全靠龙头企业带。兴安乡在扶持好原有的养殖基地同时,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随着通达、阳霖大型企业在该乡的落户,彻底解决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乡里培植了税源,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作者: 董力刚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