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中华书局 老树何以开繁花?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3-01 08:56:16

  2006年11月26日,已有95年历史的中华书局,在不到9个小时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天13时20分至22时15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共签出10200本《于丹〈论语〉心得》,这次签售的持续时间以及当日单店单本书12600本的销售量,在图书界均前所未有。截至2007年2月9日,《于丹〈论语〉心得》发货达258万册,印数超过300万册。

  凭借这本书及此前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系列图书,中华书局在全国图书市场的占有率排名,从2001年的第一百四十一名跃升至今年的第三名。

  守正出新重塑品牌形象

  “百年老店”探索中找准定位

  这样的成绩令许多人感到意外。要知道,就在几年前,中华书局还在为生存问题而苦苦探索。作为一家专业性很强的出版社,一直以来,中华书局凭借精良的编校在古籍专业领域声誉卓著,但在畅销书市场却乏善可陈。像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出版社一样,面对激烈而多变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华书局也曾困惑过――观念陈旧,人员包袱沉重,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使得书局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书局投入巨资打造的教辅、旅游、少儿和文学作品,市场反应冷淡,退货不断。

  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成了压在全局上下的一块“大石头”。2003年,中华书局在北京大学召开“弘扬传统,重塑品牌”座谈会,会上北大教授袁行霈的一句“守正出新”的寄语令中华书局猛然醒悟。总编辑李岩说,我们当时认识到:沉醉于“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出版重镇”的名号,并不是真正的“守正”;放弃根本,四处出击,更谈不上“出新”。中华书局一定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如果说1958年以后,我们的定位是专业的古籍整理及学术著作出版社,那么现在我们的定位就是要做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提供商,”李岩对记者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两条腿走路。”具体而言就是挺拔主业,保持品牌,在坚持中华书局的学术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相近领域拓展,形成适应市场和现代读者需求的多层次的出书格局。

  理清思路正视读者需求

  “投石问路”获得意外成功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中华书局调整了原有的编辑部门,成立了大众读物编辑室和文化读物编辑室,大胆起用了一批有朝气、有才华的年轻编辑。而此时机遇也对中华书局青睐有加。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一股对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需求热潮正在全国逐渐升温。中华书局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信号,积极与阎崇年等主讲人联系。回忆当时的情形,《正说清朝十二帝》的编辑宋志军说:“我们给阎老师的版税并不是最高的,在我们之前有好多出版社早就和阎老师联系过,但他最终还是把书稿给了我们。”宋志军认为,中华书局多年来的学术声誉和老专家们对书局的深厚感情,起了关键作用。截至目前,该书已销售了44万册。

  “投石问路”的意外成功使中华书局认识到历史普及性读物市场广阔,书局必须巩固优势,扩大市场。于是《正说明朝十六帝》等10本“正说”系列迅速问世,读者反应强烈。2006年,中华书局的发货码洋超过了1.8亿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正说”系列的成功使中华书局认识到,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巨大需求。以前中华书局也出过一些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但效果并不理想。李岩分析说,“以往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更多的是向现代人灌输传统文化思想,而不是从现代人的现实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所以读者不买账。”而“正说”系列呼应了人们对于被戏说的历史的关注,用符合现代人口味的语言和观念解读历史、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历史,也许这正是中华书局成功的一个原因。

  现代营销令人耳目一新

  “安身立命”重赢学界信心

  普及性读物的成功也带动了高精尖古籍和学术著作的出版,而后者正是中华书局安身立命之本,是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对此,李岩表示,“我们是绝对不会丢下这个优势的。”

  2003年底,中华书局推出了“重印书”工程,出版了一批断档20年以上的学界急需的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学术界重新树立了对中华书局的信心。2006年,中华书局开始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工程,将全国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者聚拢起来,开展这一浩大的工程,得到了政府、学术界、文化界的大力支持。这一系列大动作,令全体员工为之一振。

  与一些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出版社不同,中华书局在营销上的一些做法也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变“集中生产”为“均衡生产”――中华书局根据图书类型,设置了4个销售节点:4月15日和9月15日,是为了赶上“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集中推出畅销书;6月15日,集中推出大中专教材和工具书;11月15日,为了赶上春节前的全国图书订货会。这样的设置使出书更有市场针对性。

  中华书局还借鉴国外的做法,提出“出版日”的概念――对于一些重点图书,事先确定出版和销售的日期,倒推出出版流程,提前确定营销团队、签售地点和日期,这样一环扣一环,紧密衔接,使得营销的声势更为壮大。

  在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时候,中华书局并没有忘记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向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从选题到质量都要求高水准。2007年初,中华书局还积极参加“带一本好书回家”公益活动,向进城务工人员赠送图书,作为他们带回家给孩子的礼物。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