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新京报》2月26日)
据了解,这个表态是教育部就群众反映农村小学撤掉后造成的小学生上学难而做出的回复。实际上,早在去年6月9日,教育部就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时至今日,仍有群众反映上学难、辍学多,可见,各地似乎并没有认真落实教育部的通知精神。
农村中小学撤并,或者用官方的说法就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大体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达到高潮:呼啦啦,许多村庄上空飘扬了几十年的旗子消失了,校舍变卖了,小儿郎背起书包到中心校走读寄宿了。平原的孩子需要对付难以预测的交通安全,而山区的孩子往往要翻山越岭、栉风沐雨。至于寄宿,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来说,同样是成长中难以承受的重负。
笔者曾于2000年走访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河北赤城县镇宁堡水泉村希望小学。这个当时只剩下十几名学生的山村小学,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边村子的小学全部并到大镇和县城的中心校里,或许是因为电影的名气,县里保留了这所小学,但也只具有标本的意义了。村里人讲,学校撤并好是好,但无疑给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增加了负担:每日接送的不便、寄宿费用的支出,压得贫困的农民喘不过气来。
有人笑谈,对于农村中小学撤并推动最起劲的,大概是被确定设点的和被撤掉教学点的干部。前者因为有资金投入搞建设,后者则可以变卖废弃的校舍。两股力量合流,大量教学点和小学被撤并,大批学生由以前的村办小学转到寄宿制中心小学,“一刀切”遂成为必然。
北师大教授袁桂林曾在一次讨论上提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资源问题,没有使农村教育资源获得很大的增值”。一方面,农村教育资源没有增加,布局调整是农村之间的调整,没有涉及城市,没有引起城乡资源的互动。另一方面,配置也不尽合理,没有调整前,个别地方村小学的教学点缺教师,中心校就派一些教师支教或走教;调整后,教学点减少了,这种现象反而增多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但“良策”如何真正保证趋利避害,应该是一切变革方案的根本出发点。毕竟,我们在农村教育上亏欠得太多,刚刚告别几十年一贯制的村办小学制度,马上就调整布局,不仅仓促,甚至可能摧毁村民原本就不甚强烈的教育热情。教育部几番强调不得简单、强行撤并农村中小学,这体现出教育行政一种可贵的民本意识,期待这一次真的能令行禁止。(胡印斌)
教育部:各地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不得强行撤并
记者近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要将调整方案向当地群众公示,不得简单从事强行撤并。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时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生辍学
根据教育部部署,各地近年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有人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反映说,在很多农村小学合并后,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三年级以下都要由家长接送,有的地方几十里范围都没有一所小学,孩子们只能到县城上学,学习不好的没毕业就辍学了。
教育部在回复中表示,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并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确定小学生的就学路程,并做出明确规定;对确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入学难、群众反映强烈,而寄宿制学校建设不能满足需求的,要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视频]胡锦涛强调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系列调查之一:什么样的教育让你满意?
时评:深刻理解“德才兼备”的时代内涵
胡锦涛同志今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十分强调文化的作用。他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承文化,而且还要创新文化。...
走出误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解读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由政府倡导到国家意志
素质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我把它分为3个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是素质教育的酝酿和讨论阶段。1993年,素质教育被写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写进了经国务院批准的政府文件。
从那时开始到第二次教育全代会,素质教育主要处于区域性实验探索阶段。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国务院决定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进迎来新的机遇。1999年到现在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阶段。
2006年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这就把素质教育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这种法律行为体现了国家意志,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从政府、教育部门倡导实施到法律保障实施,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
周济:素质教育是“老大难”问题多难都要推进
记者:不少读者在素质教育大讨论中提出,自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但当前在一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并不乐观,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过重,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