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丁亥春节再次显示了一个趋势:中国春节正在走向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受到各国主流民意欢迎的节日,一个华人与外国人共同享受的美丽节日。
大约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在那些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过春节渐成时尚,节庆活动蔚为壮观。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春节来临之际向华侨华人表示祝贺,已成惯例;一些城市和地区通过立法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今年春节前夕,在纽约的地标建筑帝国大厦的顶层,亮起了1000多盏灯;伦敦市长和中英两位球星共同按下点亮大红灯笼的按钮。旅居法国巴黎的友人在电话里相告,春节期间,来自布列塔尼的农民在一家超市推销奶酪,凡是购买奶酪者都可得到一双筷子。吃奶酪并不需要筷子,可那卖奶酪的说,送筷子是要借春节的热乎劲把生意做得红火。从总统到农民,法国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春节的关注与喜爱。
春节的“国际味”越来越浓,是因为它所蕴藏着的文化价值日胜一日地被外界发现和推崇。和西方的宗教节日的含义不同,美不胜收的春节民俗活动表达的是现世追求。祈求幸福、憧憬未来、守护亲情,追求人际关系的和美、和顺、和谐等理念,在一系列节庆活动中酣畅淋漓地得以表达。那喜庆的锣鼓、喧闹的爆竹,那充满青春律动的狮舞,那无处不在的“中国红”,表达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构成一曲催人奋进的春天交响乐,在大地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带给我们长久的温暖和感动。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人展示民俗,展现人间温情的盛大节日,那么对于国外其他民族的人们而言,它有着更广更深的意蕴,它是文化交流的节日,是欣赏异域文化、开展文明对话的盛会。
美丽春节,走向世界,首先得益于生活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几千万华侨华人的热心推动。他们怀着对故土、对中华文化的挚爱和眷恋,怀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把过年的传统和风俗,带到了住在国,使之成为跨越国界的、为当地民众欣然接受的温馨节日。
美丽春节,走向世界,也得益于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的汉语热。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开办以来,全世界已有52个国家的131所学校与中国签署了开办孔子学院的协议,其中已经开展教学活动的有87个。通过各种途径选修汉语的人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汉语学习大军,他们还把对奇妙的方块字的兴趣,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染”给了他们的家人与亲友,使热爱汉语的人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是一支学习大军,这也是一支亲善大军,因为这支学习大军意识到:和中国语言文化的接近,就是和一个蓬勃发展的国家接近,就是和世界第四经济体接近,也就是同一个日益显示其经济、外交、文化影响力的大国接近。这支学习大军还意识到,掌握中国语言,了解中华文化,是全面认识世界的前提,也为开拓美丽人生境界提供了可能。全球性的汉语热、中国热,使外界对中国的兴趣点不断增多。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大的民俗节日,怎么可能在这股热潮中被冷落呢?
春节因中国的发展与强盛愈发美丽,世界因春节而有了新的文化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