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湖北网警在武汉关山一出租屋内,将“熊猫烧香”病毒制作者“武汉男孩”李俊抓获。2004年中专毕业后,李俊曾多次到北京、广州找IT方面的工作,但均未成功。为发泄心中不满,他开始尝试编写电脑病毒。通过编写“熊猫烧香”,李俊等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据警方介绍,李俊已供述了如何杀死“熊猫烧香”病毒的方法[延伸阅读:抓捕熊猫烧香案疑犯全过程(图)](2月14日《京华时报》)
痛思“网络天才”变成社会“毒瘤”的根源,笔者以为其中有诸多因素。首先,从专业技术上看,“武汉男孩”确实掌握对电脑的操作技能,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虽说他只参加过网络技术职业培训班,但他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编程电脑软件技术。而且自2003起年即编写过“武汉男孩”病毒,2005年又相继编写了“武汉男孩2005”病毒及“QQ尾巴”病毒。这些使他从炫耀技术的病毒作者,到扬名圈内的盗号高手,再到席卷全国的“熊猫教父”,难怪有人称其为“网络方面的天才”。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他有电脑专业技术,但并不懂法,甚至至今都不了解为什么传播网络病毒是违法行为。这就造成他非但没有运用自己的技术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而是利用“熊猫烧香”病毒的传播,使近百人成为李俊的下线,最终导致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这是他利用电脑病毒犯罪的浅层诱因。
从犯罪心理上看,李俊才25岁,由于处于想摆脱家庭,寻求独立的年龄,何况又在求职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目前社会大发展中,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特别是遭受到的种种冷遇。这怎能不诱使他在求职未果的情况下,萌生出对社会进行破坏的心理?加之经过多次尝试制毒后,未曾受到打击,使其侥幸心理日甚一日。特别是缺乏道德约束,又促使他不能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考虑到社会后果,以致一天天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自身的挫折感和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是他走上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因素看,李俊曾多次上北京、下广州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钟情于网络安全公司,可用人单位却多以学历不高、形象欠佳等理由将其拒之门外。当他感到外界力量太大,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挫折感又进一步促进他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同时也是抱着赚钱的目的,李俊开始编写病毒,从而最终落下了犯罪的深渊。如此才是其制电脑造病毒危害社会的直接根源。
透过“网络天才”堕落成社会“毒瘤”的背后,让我看到的是国人还缺乏对技能型人才用人的体制,尤其是当下唯权利举荐,唯文凭录用,唯貌相取舍的用人“阴影观”,还深深笼罩着就业市场。因此我认为,如果不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类似“网络天才”堕落成社会“毒瘤”的事件,一定还会产生前仆后继的现实生态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