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2月16日电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007年。西南岔村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村屯,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天。
2006年,西南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比2005年增长了30%。经济富庶、乡风文明,已成为西南岔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户户装上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话入户率达到100%,住房砖瓦化达到60%,一条条整齐的街道,一排排崭新的铁丝网栅栏,一棵棵垂柳,一片片果树绿意浓浓,无处不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景象。2006年,西南岔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县级文明村标兵单位,被市委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真心帮扶、情浓于血的市交通局的领导们是分不开的,他们用真情、用智慧帮扶引导全村297名农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耕耘着梦想,收获着希望,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
饶河县五林洞镇西南岔村,位于县城西8公里处,始建于1938年,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村之一,是饶河县10个革命老区村之一。全村96户农民、297口人,人均耕地10余亩,年人均收入1100多元。由于传统的耕种模式占主导地位,广种薄收,农民生活非常贫困,而吃水难、行路难等又是多年困扰西南岔村人的生活难题。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市交通局帮扶西南岔村。从此,西南岔村拉开了建设新农村的序幕。
2006年5月初,饶河寒风凛冽,冷风刺骨,市交通局局长李和仁一行4人,顶着零星的雪花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饶河。到饶河后他们顾不上休息,就直接来到西南岔村。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村里的第一手资料,李局长带领帮建工作队的同志们走村入户,坐在村民的炕头上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民情民意。当他们走访得知,村里无办公室、无活动室、无防疫站、无卫生所、无一条像样的街道等情况的时候,李和仁一行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市委、市政府要求他们帮建这样的村屯,是对他们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工作的信任。看到农民们企盼的眼神,李和仁一行决心伸出援助之手,联手建好新农村。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市交通局领导班子与村委会一起谋划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十一五规划、生态规划、村屯建设发展规划,确定帮扶项目。在市交通局的帮助下,西南岔村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006年,全村农民种植大棚10余栋,秋菜600亩,白瓜2500亩,户均种植瓜菜30余亩,成为饶河县城最大的秋菜供给基地。2006年在严重遭受冰雹袭击的情况下,农民仍然减产不减收,户均增收1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
为改变西南岔村饮水难问题,市交通局与县镇领导多方筹资17万元,为村里新建了30平方米的井房,为96户农民安装上了自来水。2006年8月20日,在阵阵鞭炮声中,一股股清澈的甘泉汩汩地流进了每家每户,流进了庄户人的心田,村民群情激奋,小村一片欢腾。结束了西南岔村建村68年来村民饮地表水的历史,解决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饮水问题。
为了改善村里生活环境,市交通局帮建工作组在李和仁局长的带领下,一边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一边推进落实工作项目。他们身着工作服,脚穿农田鞋,不顾夏日的蚊虫叮咬,坚持与村民打成一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来努力,西南岔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街道直了,果树绿了,花儿香了,农民富了。据不完全统计,西南岔村在市交通局的帮扶下,新上铁丝网栅栏2500延长米,取直街道11条,修边沟6000延长米,建农田桥2座,清理垃圾100立方米,植爆黑杨、垂柳、果树1.7万株,下涵管30余节,争取发展资金33万元,改厕所94个,彻底改变了西南岔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环境。
2007年又是西南岔人充满希望、充满激情的一年,在市交通局的扶持下,今年将新上村内2公里的白色水泥路、100亩五味子生态园及村办公室、村活动室、村畜牧卫生防疫站等生产生活项目。西南岔村建设新农村工作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帮扶之情,描绘着西南岔人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