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的广告吸金速度成倍增长。去年广告收入已经高达4亿元,而今年再创纪录,20时报时10秒广告底价共计575万元,零时报时的底价甚至达到了1100万元。而贺电广告依然维持在1000万元,字幕广告升了100万元变成了600万元。届时总广告时间为620秒,广告总收入有望超过5亿元。
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台文艺晚会乃至一家电视媒体成为吸金卷银的“赚钱机器”,并非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它从一个侧面印证着节目和媒体本身的市场号召力与社会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节目、媒体辉煌的表象背后,还有着众多特定的成功推手,比如极特殊的体制平台、具有某种垄断性的资源掌控以及围绕这个文艺招牌栏目的行政化要素供给等。
作为春晚长期以来的关注者和期待者,笔者有几个朴素建言。
其一,鉴于央视春晚在全国观众乃至舆论界的特殊地位,有必要适时发挥和挖掘自身的正面示范作用。比如,能否从每年丰厚的广告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捐献给慈善组织、教育或扶贫等公益性事业,或者申请成立一个以春晚、央视命名的公益性组织,以持续、经久的物质投入和舆论关注,将央视、春晚的品牌效应导入到这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中去,使之真正“春意盎然、水乳交融”。依我看,众多广告客户和广大电视观众,恐怕也都会欣慰于这新春之际的善念善行。
其二,将绿色、环保、节俭、和谐的人文理念融入到春晚中。可能是缘于财力见涨,近年来的春晚愈发呈现出豪华、浓艳、繁复(无论舞台背景设置还是服装、道具、灯光以及艺术风格等)的趋势,在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清晰定位于节约型、和谐式、环保型社会的宏大语境下,这样一种风格表征让人多少感到一些不和谐。文艺娱乐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表象形式上的浓妆艳抹,简洁、清新、人性化和平易近人的淡雅格调同样能够打动人心。人们将春晚视作新民俗,那么,在这道民俗文化盛宴中,能否将这个时代最紧迫的绿色、环保命题也勾勒和表达出来呢?比如,在所有的晚会表演道具中,以绿色和环保作为选择的最重要依据;在某些文艺节目和晚会进程中,巧妙融入绿色、环保等文明理念,使之适时浸润和启悟人心。
在春晚的传统表演程序中,给社会各界拜年恭贺的内容不可或缺。在以前的节目中,我们看到过给人民子弟兵、公安干警以及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各界人士的祝福语。遗憾的是,有几个群体却似乎长期被遗漏与疏忽了,比如多达上亿的农民工群体,大量城市流动人员,以及春节期间独守异乡的漂泊着的普通公民。那一刻,他们恰是最需要被抚慰、被关注、被祝福的人群,“人民的春晚”怎能忽视他们?
祝福其实还应献给那些为春晚品牌的奠基、发展、壮大贡献心力与智慧的文艺工作者们,以及那些在晚会“定型”过程中被不幸“拿下”的节目编创、表演者们,没有他们的铺路石式、绿叶式辅衬,会产生一台高质量的春节晚会吗?
也许,一台充溢着和谐、绿色、慈善、感恩和人性化基调的春晚,才是给社会以及所有观众最好的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