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长歌”之中有颤音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2-15 09:10:04
如果说,《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国产“大片”的“空前巨制”的话,那么《贞观长歌》当无愧于内地历史剧的“登峰之作”。别的不说,仅就大幕拉开,那一溜字幕后面气势逼人的静态皇宫场景和颇具震撼力的动态战争影像而言,就甚是夺人耳目。

    一班大腕中,唐国强开头几集的“装嫩”,实在让人看得很不是滋味。张铁林(饰罗艺)呢,基本上仍是当年《还珠格格》中皇阿玛形象的“翻版”:吹胡子瞪眼,间中夹杂标志性的夸张一笑。只不过今次的罗艺在此“卡通式”形象的基础上,多了些桀骜不驯的痞气和反叛的傲气。不过,始终觉得这个人物充满“娱乐性”,和剧集的正剧基调以及其他演员的庄重表演,显得不是那么合拍。至于陈宝国(饰杜如晦),更是至今没打过多少照面。仅有的寥寥几个镜头,也是一副病怏怏的体态,还咳嗽个没完。也不知这“杜如晦”还能“挺”得了几集。

    剧中的台词及一些细节也不能不说。不知是为了让台词对白更加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而刻意为之呢,还是最新的考古成果使然。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当今口头语言。如李世民经常自称“我”而非“寡人”、“朕”;如大臣、信使应承皇上答“是”而非以前常听的“诺”、“遮”等。此外,一班文臣武将经常在大殿内,和皇上一样站着指点江山,共商国是,几乎很少听见“爱卿平身”、“谢皇上”之类的“标准用语”。至于“逃难”那场戏,当李世民碰到一群想要迁徙的流浪难民时,竟饱含深情地直呼“乡亲们呀,你们这是要到哪去呀”?作为“贞观之治”的主角、一代有为的皇帝,我相信李世民此时此刻的满怀感触,但这种“乡亲们”式的深情询问,又怎么会出自一位视森严等级为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之口呢。

    此外,在表现剧中人物心理活动时,该剧不时采用画外音加以诠释。这让人不由想起从前的《西游记》。笔者以为,这样做并没多大必要。因为对一直收看着的观众而言,人物怎想大抵都能瞅个明白。很多情况下,更是能一眼望穿。其实,就算是要加以注释,打上字幕足矣,没有必要不时地响起与当时情景、氛围不相融合,甚至不无唐突的画外之音。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