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塞斯开掘《无间道风云》的方法,是从人物入手,这也是他一贯的强项之一。
争论《无间道风云》与《无间道》孰优孰劣是一件十分没有意义的事情:事实摆在眼前,无论是哪个部门的表现,前者都毫无疑问比后者要强。这样说并没有对《无间道》贬伐的意思,这完全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而已。当然,即使是相对的说法也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你可以说它是马丁。斯科塞斯自《盗亦有道》以来在戏剧性上最完整或成功的作品,又或是在故事述说手法上最脉络分明的一部。
但以整体成绩而言,《无间道风云》较之缠绵绯侧、结合了现代与后现代主义风格(我不是在故作高深)的《纯真年代》,又或凌厉、凄厉的《赌场风云》,乃至磅礡与苍凉、豪情与悲情兼备的《纽约黑帮》,恐怕仍无法比拟。
针对《无间道风云》是一部重拍电影(尤其是一部香港电影)而刻意削弱它的成绩,也是一种没有道理的犬儒说法。(杰出的)原创剧本无疑值得特别褒扬,但不能因此而抹煞改编、重拍也同样需要具备的创造力。事实上,《无间道风云》也并非是斯科塞斯的第一部重拍电影。严格来说是第四部,前三部分别是1977年《纽约、纽约》(重拍1947年的《我爱的人》)、1991年的《海角惊魂》和《纯真年代》(在上世纪20和30年代先后已拍过)。一切还看作品本身。乍一看,《无间道风云》区别于《无间道》的地方确实不是很多,特别指两者的剧情结构而言。但有趣之处正在这里。也许杰克。尼科尔森的一句话最能说明斯科塞斯和影片超越原版的地方。他说:“(斯科塞斯)真正能够做到的是怎样去探索、发掘(explore)一部电影,而非仅凭概念。”
斯科塞斯开掘《无间道风云》的方法,是从人物入手,这也是他一贯的强项之一。他注重塑造人物的性格,除了前期剧本扎实外,还在正式拍摄时预留了大量空间,让演员在进入状态后即兴排演,互相调校、撞击,深入地挖掘潜藏在人物内在的可能性。这样的处理,见诸黑帮老大与不动声色的头号打手法国佬讨论谁值得信任的那场对话;见诸老大与比利在餐桌上互相刺探一场以及比利向心理医生倾诉那场。这几场突然静止下来、不带任何张扬的技巧、基本上仅依靠精确的对剪和闪回来制造出或让人措手不及(法国佬勒死他的前妻)、或暗藏杀机一触即发、或从对抗到情欲暗涌的沉淀力量,一方面调剂了快速得使人喘不过气来的节奏,另一方面也使观众更贴近人物的真正面貌。
在这里我要特别再提影片的剪接Thelma Schoonmaker:除了一贯的利落(简直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她与斯科塞斯这次更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实验,那就是利用剪接把影片的时、空不断扩张(有向横延伸,也有往纵回溯)、交替、倒错、解拆、然后再缝合。比如比利见玛黛莲一幕。Schoonmaker在二人针锋相对间,穿插了比利在母亲死后检视其遗物、他随法国佬行凶、他与狄楠在桥底冲突等戏份。自由穿梭的结果是除了使影片的张力更紧逼外,还点出了它的弦外之意:比利与哥连这两个各自隐藏着真正身份的双面人,本身很可能已是两面一体!
其他如父/子、承诺/背叛、堕落/救赎等(延续自《基督最后的诱惑》乃至《纽约黑帮》)的主题探讨,无一不是斯科塞斯予《无间道风云》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层次的做法。Toexplore,信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