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爱的永恒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2-13 09:33:02

  东北网双鸭山2月13日电 1月30日下午,边陲煤城渴盼已久的飞雪翩翩而至,而更让集贤县51名贫困学子翘首企望的是宁波知青叶晓龙的到来,使这些孩子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带着宁波市民的关爱,在集贤县花园中学会议室内,叶晓龙先生把宁波市民捐赠的6万余元助学款发放到了孩子们的手中,还为每位同学赠送了文学书籍。在捐资助学座谈会上,叶先生对受资助的学生提出了殷殷希望,集贤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也对叶晓龙及宁波人民的深情厚意表示感谢。随后,大家冒雪来到了贫困学生、集贤县花园中学学生石丽、景德清的家中,为她们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与她们的家长促膝谈心,鼓励家长和孩子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并表示宁波知青和宁波人民在时刻关注、关心着她们。

  上世纪60年代末,众多宁波知青来到了集贤县这块陌生的土地,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知青们陆续返城后,“集贤”就成了他们心中一个永远的情结。一直以来,他们关注着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更关心着父老乡亲的衣食寝忧。他们既为第二故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而高兴,同时也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县仍有部分贫困学子面临失学而感到忧虑。于是,在黑龙江支边插队的宁波知青自发地组织起来,募捐资金,开展帮困助学活动,资助集贤县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高中学生完成学业。自2003年开始,宁波知青助学基金已经累计发放8次,分批次资助了39名学生。集贤县教育局还组成了领导工作组,在县财会中心设立宁波知青助学基金专户,确保助学资金专款专用、按时足额发放给受助学生。同时,集贤县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几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640人次,资助金额达到了283万元。

  2006年8月份,集贤县贫困学子付洋的一封求助信,再一次让黑龙江宁波知青、宁波知青网负责人叶晓龙心绪难平。在信中,付洋说:“我今年18岁,家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永安乡长发村。去年,我考上了集贤县一中,如今读高二,但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特别困难,过了年我就不能再读书了。想到要离开校园,我很难过,很不舍。我好想和同学们一起继续自己的学业,因为我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如今的贫困。我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前不久,我通过学校知道了你们,听说这几年,宁波已有知青叔叔、阿姨们在悄悄地以不同方式帮助集贤的贫困学子,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吗?”贫困学子渴求读书的愿望深深打动了叶晓龙的心,他立即与集贤县教育局联系,县教育局的同志在介绍了付洋的情况后,又提到了一份特别的名单。这份名单上列有51个孩子的名字,包括付洋。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学业优秀,但因为生活贫困而即将面临失学。

  “好管闲事”的宁波知青拿回了这份名单,并立即找到了宁波日报“城事周刊”的帮办栏目,请求他们给与帮助。集贤县贫困学子的求学渴望让帮办记者感动,通过电话连线集贤,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他们决定通过媒体为孩子们雪中送炭。经过报社的深入研究,他们在宁波日报“城事周刊”上分两期连续推出了51位待助学生的详细资料,发起了“牵手第二故乡,岁末助学行动”的大型公益活动。消息一经刊出后,宁波知青及宁波市民们踊跃自发地打来电话,还有的亲自来到宁波日报社,详细了解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纷纷慷慨解囊予与捐助,更多的爱心市民与这些贫困学生们结成对子,一直资助这些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据“城事周刊”负责人易鹤介绍,该栏目还将继续关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通过此次爱心活动搭建一个平台,使两个城市之间更深地相互了解,沟通有无,实现互补,共享和谐。据了解,“城事周刊”还将准备在今年夏天在两地实现互动,让集贤县的贫困学生们到宁波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夏令营,让宁波的孩子们到集贤县,了解北国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父辈们在这里曾经的经历和生活。

  因为这样一个事件,因为这样一个情结,宁波与集贤有了超越地理意义上的关系,铸就了跨越时空的情感。也因此,让两地人民的真情厚意凝结成了爱的永恒。

作者: 郭中毅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