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隔壁班级听课,由别班的老师讲《爷爷的芦笛》。年轻老师温柔的声音似水般地流淌,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
文中说当海潮涨起来的时候,大海变得如此可怕,“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老师问:“读到这里,如果你是文中来欣赏大海、看望守闸爷爷的孩子强强,当爷爷出去查看潮汛,你一人睡在小闸屋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大海真让人“害怕”、“恐惧”、“颤栗”、“心惊肉跳”、“心惊胆寒” ……他们的词汇是那样丰富!当后来强强几乎要崩溃的时候,爷爷“悠扬的芦笛声将他所有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老师问,如果你是爷爷,你会对强强说什么?学生们说“强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强强,你应该勇敢起来!”“强强,你是爷爷的孙子,要像爷爷一样勇敢!”“强强,经过这一次的锻炼,你会长大的!”……你不能不佩服孩子们是真正读懂了课文!老师又问“学了课文,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他们纷纷说,“我会对自己说,人生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大道,总会有坎坎坷坷的。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我会对自己说,阳光总在风雨后,走过风雨就一定会见到彩虹!”“我会对自己说,海边的孩子不怕风浪,经过磨练,就会成熟,我们陆地上的孩子也会接受锻炼的!”“我会对自己说,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吧,成功会属于我们的!”……没有谁重复别人的发言,但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谁站起来都是一长段话,表达自己心中所想,他们的理解是那么到位!他们的朗读感情是那么充沛!我不由想起去年外地老师在这个班上课的情形,面对陌生老师他们没有丝毫的胆怯,思维同样活跃,发言同样精彩。
谁能说学生的语言干瘪没有文采?谁不会认为这个班级的成绩绝对顶呱呱?!
可是,任教该班的老师却没有这份听课者的欣喜,他们说上课都可以很精彩,写下来全不是那么回事,语言干巴巴,考试成绩也不优秀,甚至还不及课上没什么学生能发言的班级……。我也任该班的音乐课,我不由得深深地思索,这究竟是为什么?优秀的素质难道就和考试成绩是对立的吗?绝对不是。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很不错,可谓精彩纷呈,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这样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环境应该给学生多好的滋养啊,可为什么学生总是“瘦骨嶙峋”呢?
常常我们在隔壁办公室里,听到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在“镇压”纪律,她气恨恨地说“这些家伙,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有时别人都插不上话,乱七八糟。”对啊,“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只有倾诉没有倾听,原因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学生们习惯于自说自话,课堂丰富的人文资源白白流失了,同伴的精彩对每个个体没起任何作用,老师倒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学生都会说了,不需要重复了!结果每个学生都只会他原来的那点东西,停留在他原有的水准上,没有进步!在这样的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们看到的是群体的优秀,这份优秀还没有真正进入学生个体的血液,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还有很大的一块缺陷,那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把自己与他人和谐联系起来的一种人文素养。
其实这不仅仅是这一个班级的事情,所有的班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
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在家庭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面对他们,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改进我们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我们不应在自主教育的主流中迷失方向,放弃对学生的正确要求,让学生放任自流。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发动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帮助他们认识同伴、欣赏同伴,同时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精彩并最终成就自己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