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明天(10日)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喜庆、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常用“欢欢喜喜过大年”来形容。春节是“大年”,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它是春节的开始,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伏笔,“小”字也预示着其热闹程度仅次于“大年”。
■小年祭灶,为过大年准备
俗语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一天也叫祭灶节,即“祭祀灶君的节日”,也叫祀灶、送灶、辞灶、醉司命,其风俗由来甚久。
“灶王爷”,早在夏朝时就已成为民间百姓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记载。先秦时期有“五祀”,也就是祭拜五神,即灶、门、行、户、中雷(土神),而灶君位列其首。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何况灶王爷又是一家之主,所以祭祀之事不可马虎,不过灶王爷倒不讲究,供品不须牛羊二牲。一般来说,灶君夫妇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的。稍微讲究点的人家也供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
祭灶所用的供品各地略有不同,但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少的,一是甜食,如关东糖、糖瓜,还有枣、柿饼、糖渍冬瓜条等;二是黏食,如糯米饼、黍米粉糕、枣糕等。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300天,小罪要减寿100天。在《太上感应篇》里还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100天,“纪”则指12年。谁不想长寿,所以祭灶时必须打点一下灶君,请它高抬贵手。
祭灶时人们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好让它嘴甜,在玉帝那里只“言好事”,谓之“涂神口”,有的地方人们真的会在灶王爷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糖呢。北京俗语说“二十三,糖瓜粘”,可见供品中关东糖或糖瓜是最突出的。我国晋北地区习惯用饧,即山西名品———麻糖的初级品,很甜也很黏,故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至于黏的东西是为了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让它只讲好话。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多地方有许多有意思的内容,如有的地方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叫“醉司命”,把灶王爷灌晕乎了,它就不敢乱说乱道了;有的地方则供碗水饺,取“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还有的要在供品中摆上几颗鸡蛋,那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因为据说它们是灶君的部下,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也得打点一下。这一切做完之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有的地方还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
■祭灶日,民间食俗丰富多彩
祭灶日除了给灶王爷预备好吃的,民间百姓的饮食风俗也是丰富多彩。
祭灶之后剩余的关东糖是孩子们的最爱,有长条状带芝麻的,有呈扁圆瓜状的。这种糖其实就是饴糖,从营养价值上说比砂糖高。传统中医学还认为,饴糖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润肺止咳的功效。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送行饺子迎风面”的说法,因此这天吃饺子的地方很多。火烧也是这一天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许多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的生意都非常兴隆。武汉人过小年要做两件大事,一是“掸扬尘”,要彻底清洁家居;二是煨汤,因此小年也被称为“汤年”。
山西人的小年过得最有意思。晋北地区流传有一首民歌:“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晋东南地区流行“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民谚,人们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而且腊月二十三还是民间女性展现灵巧手艺的时候,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要蒸花馍,每个花馍都美得如手工艺品,一为敬神,二为走亲访友。此外还要特别制作一个大“枣山”,专门供奉灶君。
从腊月二十三起,民间开始写春联、贴春联了,在一些农村还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因此与吃有关的米面粮仓、畜圈等处都有连珠妙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庆贺与希望。
我国地域辽阔,“五里一乡风,十里不同俗”,过小年的风俗不同,就连日子也有差异。北方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在山西,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而文水、黎城、阳城等地方则在二十四日祭灶。武汉一个城市,汉口是腊月二十三过,武昌、汉阳则腊月二十四过。民俗本来就是自然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所以民俗专家说,过小年二十三、二十四都对。
■小年能否找回来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祭灶习俗在很多地方逐渐消失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随时随地能品尝到各种美味,巧克力、怡口莲成了孩子们钟情的糖果,关东糖已少有问津。至于“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的过年童谣,恐怕只有在记忆中回味了。
节日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产物,节日民俗也是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现在,许多人呼吁“把年味儿找回来!”那就从你我做起,从“小年”开始,从一块关东糖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