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研究生复试中,思想道德素质将成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今年即使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统考中取得很高分数,但如果在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中成绩不合要求,将被一票否决。
无论是思想政治素质还是道德品质,都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而道德显然是无法量化的。既不可能判定个人道德考多少分数,也不可能给人与人的道德之间拉开明显的档次,参与考核的大学老师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格,而一旦道德被加以量化并强调其实用性,功利色彩的出现就几乎不可避免,而投机主义风气也将无从回避。当学生们习惯于口是心非照本宣科地骗取高素质评价的时候,他们真实的道德素质面貌究竟如何呢?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任由他们淘汰那些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公平吗?
针对考生的“人品考试”其实更多的是在考主考官的人品。如果大学无法制定出详尽有效的举措证实“人品考试”科学可靠,其合理性与公平性就摆脱不了来自民间的质疑,而一旦此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学必然要因此而遭受更多更猛烈的拷问。道德教育创新乏力是整个社会都面临的一种困惑,简单的道德量化不仅无助于摆脱目前的窘境,而且很容易造成形式主义的泛滥,甚至导致出现更大的不公,其本身的积极意义委实不容高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