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和春晚,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关联。但仔细想想,似乎还能找到不少共通点。
新华网2007央视春晚特别专题画刊:首次彩排春晚露出“四大俗”图片直击:2007年春晚第二次彩排全接触
首先,大片和春晚的宣传方式非常接近,二者都讲求“神秘”效果。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大片从开拍起就掩盖得非常密实,不仅拒绝记者们的探班,而且严防偷拍,不能让演员的造型和拍摄场景流传开来。至于剧情,那是更不能让观众提前知晓的,你只能在导演接受采访时听到他语焉不详地给剧情做概括。春晚这两年来也采用这种方式。先是拿赵本山参加春晚与否炒作半天,接着就把赵本山到底要跟谁合作,合作的内容是什么公开,却不让赵本山参加对媒体公开的联排——让你们猜去吧,反正一天没看到本山大叔的影子,春晚的见报率就会更多,观众的好奇心也就更浓。到了大年三十,如果喜欢本山大叔的观众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导演组的目的就达到了。
其次,是观众们看完大片和看完春晚后的反映基本相同。很多人看了春晚都在骂,骂它大杂烩的内容,更骂它那种一成不变的形式。骂完了有时会来上那么一句:明年再也不看春晚了。但骂完之后,第二年,还是接着看。似乎一到大年三十,对春晚死了的心,又被导演们勾活过来了。看大片的观众,难道不是这样么?明明知道对大片不能再抱什么希望了,但每次还都是要满怀希望地去买票进场,最终让自己再一次受到打击。看了一遍《英雄》,多少人说对张艺谋再也不报希望的?看了一遍《十面埋伏》,又有多少人说再也不看中国大片的?但《满城尽带黄金甲》却又平白无故地达到了国产片的最高票房,听起来完全像一个荒谬的悖论。
所以,春晚和大片,其实是一种同类型的东西。观众们对于二者的心态,其实也是一种同样的思路。在无限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背后,蕴涵的是观众心理可以被无限扩大的宽容。大片和春晚之所以没办法年年进步,会不会是被这种善意的宽容蒙蔽了?不得不说的还有,大片和春晚,其实正在利用着观众的这些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