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日),一篇题为《富豪教授榜竟成学生考研依据》的报道成为各大网站转载的焦点。该报道内含一份“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报道称,一方面,教授富豪的出现,折射出知识经济在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赚取财富,利国利民利己,代表着对“照本宣科”式的旧教学方式的彻底否定;另一方面,集诲人不倦的教授形象与“利润为王”的富豪形象于一身,教授富豪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能在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到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等等。报道断言:面对千军万马奔考研的局面,“可以预见在来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些教授富豪必定会广受欢迎,报考者趋之若鹜”。
我们认为,这份“排行榜”及其相关报道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
其一,无论是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还是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抑或其他有影响力的排行榜,至少在形式上对入选对象(富豪、中国大学等)和排名标准(具体的评价体系)有严格界定。但“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并没有给出“教授富豪”以清晰含义,也没有制订相关的排名标准,仅仅罗列了一长串所谓兼有教授和富豪两重角色的人名。进一步看,排行榜中的“教授”,又可划分为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熟知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人都知道,后两者与前者并非同等地具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即便有,也往往会在招生人数与类别等方面受到限制,如只能招收少量的计划外考生等等。由于没有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到该报道的读者对“形势”作出准确把握。
其二,断言“这些教授富豪必定会广受欢迎,报考者趋之若鹜”缺乏足够理由。从逻辑上看,上述断言要成立,必须假定两个前提:一,教授富豪具有的某种品质(会赚钱),能够满足普遍存在于考生中的某种需求(比如找份好工作);二,在制约报考哪位导师的诸多因素中,前提一所提示的因素居于首位。事实上,上述两个前提的真实性并不必然成立。一方面,教授富豪会赚钱,并不意味着其学生必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之为考生的普遍需求,也缺乏统计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报考哪位导师,往往受到考生的专业兴趣、导师所在高校的地理位置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导师招生人数、研究生收费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并非必然始终处于第二位。就此来言,作者断言“这些教授富豪必定会广受欢迎,报考者趋之若鹜”,显然缺乏足够理由。
其实,这篇报道之所以引人关注,还在于这份榜单第一次把如此多的“教授”和“富豪”联系在一起,它所提供给人的印象,就是某些教授的“不务正业”。简而言之,教授(或文人)是否可以经商这个老话题,再次以一种新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教授是否可以办公司?这在国外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据悉,在美国,就有相当部分教授同时拥有自己的公司,理工科方面的教授更是如此。这很好理解,因为这些教授受聘于大学,其实很少有“铁饭碗”可端,可能他今年还是教授,明年就走出学校,干别的行业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影响到作为教授的本职工作,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有什么不可以呢?中国也一样,如果有一批理工科方面的教授能够通过办公司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总比呆在教席上尸位素餐有意义。当然,限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滞后,他们还是大学的人,在不能履职的情况下,学校当局还不能摘掉其“教授”的名头。但旧体制不能成为阻止新事物的理由。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政府机构担任要职,同时又在高校兼任教授的现象,其实,他们也是一类深受非正常追捧的学者。这才是一个值得较真的话题。(特约评论员文宽)
教授富豪是一种模糊身份
“教授商人化、商人教授化”,原本无可厚非,但在体制内享受体制外的好处,在体制外享受体制内的好处,如此通吃值得商榷。
据齐鲁晚报2月6日报道2月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今年1月,某老师的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此榜一出,迅速在各大论坛上转贴发布,众多网友纷纷热议,对教授富豪现象褒贬不一,各有看法。
有网友直言:“投入名师富豪门下,前(钱)途自然不可限量!”部分学生也拥护富豪教授,认为实战经验强于照本宣科。
多年以前,经济清贫、面容清癯、与世无争几乎是教授的写照,富豪与教授也俨然是两条难以相交的平行线。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越来越强悍,也理应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教授当然可以发财,商人也可以上大学的讲台。因此,看待教授富豪榜,没必要戴有色眼镜。
“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随着商业大潮的侵袭,有的大学校园早非净土,一些教授更是走出书斋,在商界和学界双向通吃。因此,有人嗤之以鼻,称教授像商人。“教授商人化、商人教授化”,原本无可厚非,但在体制内享受体制外的好处,在体制外享受体制内的好处,如此通吃值得商榷。
有研究生抱怨,一年难见老师几回面;也有研究生委屈,不得不充当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还有研究生质问,钻在钱眼儿里的老师如此误人子弟,如何为人师表?研究生们的愤辞让人共鸣。近年来,师德下滑有目共睹,教授不务正业者多矣,腰包鼓了,学问虚了,带的研究生水了,国家的科研资金浪费了,最终买单的是国家。从这个角度说,教授可以发家致富,可以畅游商海,但必须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否则便是不负责任。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富豪教授的双重身份极易产生不良后果。正如那些供职于体制内又给某些财团当独董的经济学家一样,教授利用话语权影响政府决策,以逞私人之利,或者利用供职学府的名望为自己公司谋取利益,如此等等委实堪忧。身份模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利用模糊的身份来中饱私囊。我们不能要求教授个个纯洁无瑕、大公无私,也不能要求巨商远离教职,但可以要求他们在涉及公共利益时,必须恪守一定的游戏规则。
因此,如果把教授富豪榜当作复杂的标本,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我们还可以看到富豪教授现象存有的种种弊端。建立一套规范的法则,规范不安分的富豪教授,应是当务之急。
北大副教授工资4786元?阿忆叫穷遭质疑
15日,阿忆在博客上发表的《无脑人,请你给俺指条出路,让俺们都照着去走》引起网友极大反响。 去年年底,阿忆调入北大,工作之余经常客串节目主持人及嘉宾,阿忆的这一行为受到网友的指责,留言攻击他“简直太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四处走学术穴是不务正业”。对这一指责,阿忆极为不满,尤其是当阿忆做客凤凰《一虎一席谈》时称“人类社会分出阶层并不可怕,分出阶层利于激励勤勉、鞭策后进,这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基础,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阶层对低阶层没有关爱”。此话一出,网友称阿忆的意思就是“要把财富全给精英,让劳动人民饿着”,指责阿忆是北大最无耻的副教授。
教师认证方式调整教师资格可能告别终身制
教师薪酬与评价体系挂钩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谢志敏说,目前中国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已占2/3以上。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将进行大幅度改革,改革后的收入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谢志敏表示...
教育专刊:高校收入分配改革重在突出教师本位
教育部将对高校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很多人击掌叫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高校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地方,所以教师是高校工作人员中的主体,所以要承认并尊重教师在高校内的主体地位,即在收入分配上应当以教师为本位。
更为重要的或许还在于,突出教师本位,会有效避免部分教师对行政岗位“产生向往”,避免在心理失衡之下“见异思迁”,这对于教师们心态安然地教书与科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