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名人流彩 正文
熊德龙:“虽无血统,但有一颗百分之百中国心”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2-01 16:26:04

  他是一位特殊的华人,他没有中国人的血统,但他却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他有着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名字:熊德龙

  熊德龙有一句名言,虽然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这句话为什么会出自这样一个外国人的口中?他那种执着的中国情结,是怎样产生的呢?

  1995年,在美国洛杉矾上万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庄严仪式上,一个身材伟岸、高鼻大眼、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丝一毫中国血统的男子汉,眼含热泪亲手将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就是美国中华工商团体联合会会长熊德龙。不了解熊德龙的身世,就很难理解他那执著痴迷的中国情结。

  在印尼,1947年11月的萧瑟秋风里,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世间。然而,他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怜,却被抛弃在了一家孤儿院的门口。

  一年后,原籍中国广东梅县的印尼华侨熊如旦夫妇来到印尼一家孤儿院,想收养一个华人的后裔时,突然发现一个卷发碧眼的小家伙的目光正紧紧地盯着他俩,他们便把这个小家伙抱回了家,并给他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名字——熊德龙。

  “我懂事开始,就每天灌输客家话,灌输客家人的优良传统,灌输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经常讲,今天有小小的成就,完全是养父母对我的一种恩情,我得到中华民族的熏陶,让我做到一个堂堂正正的客家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来自广东梅州客家的熊氏夫妇,拥有客家人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在熊德龙童年的印象里,养父母光明磊落、乐善好施,乡亲们有是困难都乐意找他们帮忙。

  也许像所有天下的父母一样,熊如旦夫妇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熊德龙身上,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启发他,并教他说客家话。

  在熊德龙童年的记忆里,海外的中国人无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也不会忘记逢年过节将自己的血汗钱寄回家孝敬父母,家境贫寒的熊氏夫妇也是从不间断地寄钱回梅州乡下,孝敬他们的父母。他还记得有一年年关,已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带着熊德龙去当铺当钱,寄给家乡的老人过年。

  从此,中华民族爱国爱乡、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由于养父母家境不甚富裕,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生活重担,熊德龙从17岁就在一家亲友开的海绵厂打工。两年后,他在养父母和亲友的关心支持下,自己也开设一家小海绵厂,当上了小老板。熊德龙以和为贵的经营宗旨和待人真诚的品德,使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熊德龙到了30岁的时候,他的事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如日中天。1982年熊德龙移民美国,无论走到哪里,他觉得自己都是一个中国人。

  在美国华人社会,熊德龙有着非同寻常的号召力,为了增强华人的凝聚力,唤起爱国热情,在美国,熊德龙组织多种多样的热爱中华活动,成为美国洛杉矶地区的知名侨领。1997在香港回归之日,他又在美国组织了盛大的欢庆典礼。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熊德龙说:“血统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在感情。”

  由于儿时经常听到养父母讲起自己家乡的事情,多少年来,熊德龙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回中国看一看,到那块哺育过他的养父母的土地上去看一看。1978年,熊德龙终于圆了这个梦想。

  当时的印尼同中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持护照是不能去中国的。思乡深切,熊德龙想尽各种办法,最后他找到了旅行社寻求帮助。

  费尽周折,马上就要到这个让他魂牵梦绕“家”了,但此时熊德龙却停了下来。“泥路一走过去,我就停下来,我的眼泪不停地流,我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祖国,我总算回来了。我蹲下来,捧起一把泥土,一边看,一边流眼泪。我回到家,当时我阿婆眼睛看不到了,已经95岁,我跪到她的床边,她摸着我的头,问,是不是乖孙德龙回来了啊?听到乖孙德龙,我眼泪马上就流出来。我感觉到,我确实是熊家的一份子,有一种很温暖的亲情,虽然我是一个孤儿,不过我现在不是孤儿了,我就是熊家的人。”

  熊德龙先生的养父母晚年叶落归根,回到了祖籍地广东梅州定居。从此,熊德龙先生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家”。只要一有空,他都要回到中国这个家。

  熊德龙说,有年有节,再忙都要及时的赶回家去,同大家吃团圆饭,当时爸爸、妈妈跟我一起住,就有这样的习惯。所以我在美国期间,中秋也同中国留学生搞中秋联欢活动,春节我在美国,同中央电视台搞春节晚会。每年过节思故乡,这是海外华人华侨非常好的传统。

  熊德龙没有丝毫中国血统、却充满了中国情怀,他没有辜负中国养父母的期望,在人生沧桑岁月的坎坷中,划出了自己成功的轨迹。在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情浓于血。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