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政要时针 正文
正是橙黄橘绿时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2-01 10:03:01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度。

  新修建后的体育场绿地成茵,映衬着红色的跑道,彩色座椅与黄色的健身路遥相呼应;崭新的卫生大厦雄伟地矗立在双福路侧;118所新建、改扩建学校迎来孩子们欢欣的笑容; 75项科技成果分别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这是张扬的双鸭山。

  学前一年和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由2000年的50%和31.4%上升到目前的88%和65%;人均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0.8岁提高到2005年72.6岁;每年有5000余人走进文艺辅导基地,日复一日地汲取艺术的营养……这是内敛的双鸭山。

  就在张扬与内敛之间,我们的城市和谐地律动着。

  教育事业:沅芷澧兰竞芬芳

  公办学校全面提质,民办学校快速发展,倾情关注农村教育,投入2.2亿元资金新建、改扩建118所学校,“十五”教育规划目标全面完成,我市的教育事业形成了令人欣喜的局面。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几年来,我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18所,总面积达2.9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2.2亿元,是“九五”投入的3.2倍,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6年,市政府又投入2000万元,使市区中小学理化生自然实验室建设一次性达标,并投资1159.2万元,在301所农村中小学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为了进一步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我市建立了幼教工作年度会议制、园长月例会制,实施了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全省率先创建了幼儿家长学校。依托市、县职教中心建立了幼儿教师培训基地,对园长及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园长及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我市积极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已创建了尖山区安邦乡和集贤县福利镇等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市学前一年和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已由2000年的50%和31.4%上升到88%和65%。

  “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四县四区全部通过“两基”巩固提高验收。2006年,全市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0182%和1.5437%。

  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创建了3所(市直、集贤、宝清)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2005年省教育厅审批南寻职业技术学校后,2006年又批准了天工和通达两所中职学校,民办学校已达3所。几年来,职业技术学校注重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了职业教育生存发展能力和毕业生就业能力,使得职教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在岗、转岗、待岗、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截至目前,共实施各类技能培训3.8万人次,促进了我市劳动力素质提高。

  高等教育有了新的起步,地域内新创建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目标全面完成。专任教师培训率达100%。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8.5%、95%。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占全市教职工总数比2000年提高了6.3%,已达22%;现有省级骨干校长8人,居省内同类城市榜首。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行了教师聘用合同制和校长聘任制,全面实施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同时,为了集约教育资源,我市中小学三年布局调整规划已经完成。学校总数由原来的750所调整到目前的356所。

  近年来,全市实施“爱心助学”工程共筹措资金1200多万元,资助了10余万名大中小学生,确保了家庭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06年扩大了田家炳高中和三十三中“宏志生”人数,两校招生150人;在中职就读的贫困学生,实行“先上学后交费,待工作有稳定收入后再补交学费和宿费”的优惠政策。

  文化事业:挥毫泼墨讴盛世

  近年来,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共创作戏剧、歌舞、音乐等文艺作品100余件。多部作品在省市及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大奖。市艺术剧院和宝清艺术团加入了省龙江剧联合体,在省龙江剧院的指导下,专业剧团的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专业团体每年为春节团拜会、国庆节、建党建军和各类纪念性节假日演出以及送戏下乡、下基层演出超百场。

  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双鸭山的大街小巷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连续4年开展了《先进文化兴煤城》主题系列活动,不但有效推进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也促进了“文化下乡、文化留乡、文化兴乡”工程的有效落实,使隔年交替举办的金色田野和城市之光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商家的冠名意识,逐渐形成了品牌化。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主要形式的城市文化大格局初具雏形。各县区文化局每年以节假日为载体,组织各类社区、广场演出达到200场以上,比以往增加了两倍多。

  加大文化市场管理。过去的几年中,也是全市文化市场走向规范的重要阶段。根据省有关部门部署连续组织开展了“蓝天行动”、“两厅一吧”专项整顿、“洗脸行动”、“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行动”等活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网络服务场所监控软件“净网先锋”的安装任务。双鸭山市连续3年在省文化厅和省新闻出版局行政执法评比中名列前茅。各类文化经营业户已经达到645户,同第八次党代会之前相比,增长近15%。

  文物古迹得到抢救、保护和利用。过去的8年间,在我市境内发现文物遗址410处;宝清县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文物工作先进县”,并挂牌成立文物局;市文管站借助企业优势发挥自身特长,建立了黑龙双锅博物馆。滚兔岭城址、凤林古城址等“三江平原汉魏遗址”共计113处,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山遗址群、索伦岗遗址群等70处古遗址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考古技术上也有所发展,利用遥感技术和航拍手段进行遗址地形图测绘,以及微机绘制地形图,已跨入国内考古界领先地位。参与编撰《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研究报告》,制定了“三江平原汉魏遗址保护规划”。市文物管理站被批准为丁级测绘资质单位。

  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新建扩建文化设施5处,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投入资金700万元。2005年市政府投入30万元、省委宣传部匹配30万元购置“文化下乡大蓬车”一部。

  社区建设:曙色喜开新局面

  社区如同城市的心脏,与居民群众的脉搏紧紧地贴在一起,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社区建设全面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的突破,消灭了“三无”,社区干部得到了优化组合,社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社区关系逐步理顺,社区各项功能不断健全。

  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基本完善。几年来,我市曾三次调整居委会规模,将全市444个居委会划分为125个社区。新社区的建立,使城市基层管理工作的载体更加明晰,社区管辖的规模更加合理,社区资源更加丰富,社区居民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为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社区管理体制代替了旧的居委会管理体制,使社区管理工作向有序化管理推进了一步。

  社区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如今,我市的社区干部本科学历的占5%,大专学历的占27%,35岁以下的占23.9%,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为38岁。社区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002年,我市召开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社区建设重在建设社区”的理念更加明确,市委、市政府组成了专题督办推进组,全力推进社区建设。实现了社区全部拥有8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用房,并实现了“六有”(有电话、有电教设备、有电脑、有居务公开栏和党建图板、有图书报刊和阅览室、有综合活动场所),其中达到200平方米的24个,500平方米以上的10个,新建标准化社区综合办公楼19个,摆脱了过去在居委会主任家里办公,不方便群众的困境。社区各项管理和服务有了载体和依托,各项活动也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尖山区、岭东区率先进入了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两名社区主任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作者;3名社区志愿者被评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有1名社区服务工作者被评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个人;有3个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街道。

  科技创新:和煦春风欣荣众卉

  我市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部署,广大科技工作人员谱写了科技推动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进展的光辉历史篇章,阔步迈进新世纪。

  几年来,全市共承担和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5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95项。完成招商引资6698.06万元。 “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技术成套设备”等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技术项目在全国同行业推广;“SZL-III蒸汽锅炉”等7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填补了行业领域空白;“水飞蓟提取素加工”等4项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空心砖成套设备”等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SD驱油剂”获得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承担并组织实施一系列国家级科技计划开发项目,标志着我市的区域经济和整体技术水平已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并开始与国内先进水平拉齐和接轨。

  我市积极与中科院及所属分院建立了技术合作的伙伴关系,并与国内知名大学及省内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引进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优秀新成果,攻关解决了数十项制约生产发展的技术关键课题。特别是韩国新星株式会社与我市昕泰管业共同组建成立新昕塑钢管道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新型螺纹钢管材”新产品,开创了我市引进国外智力的先河,使我市的对外科技交流达到了新的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达到36户,其中“东方工业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地承担和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95家,其中省级民营科企12家,阳霖集团还被评为全省13户民营巨星企业之一。民营科企中产值过亿的有3家,产值超千万的达到12家。5年来全市民营科企组织实施科研创新项目58项,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32项,推广应用适用新技术25项,2005年全市民营科企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亿元,成为我市工业企业群体中的生力军和佼佼者。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组织推广了75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先进技术推广率达到85%以上。建立了18个种、养殖示范基地,特别是双兴农业生态园和宝清稻、鹅、鱼立体开发区两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成应用,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科技的示范样板。

  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平台已经粗见规模,有12家党政机关率先开始网上传输办公,使网络资源得到共享。全市“村村通工程”设立的9个基站已全面正式开通,满足了周边30多个村屯、林场5万多人的通信需求。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已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几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大量涌现。2003年,全省惟一的省级专业煤炭科技孵化器弘科创业技术中心在我市诞生。全市批准授权专利技术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到四分之一。另外,全市共组织鉴定了110项科技成果,有75项科技成果分别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体育事业:满城生机人抖擞

  我市的体育事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可喜局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观念的转变,原来的体育场馆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场馆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专项经费300余万元,成功把原市游泳馆改造成体校综合训练馆。2005年进一步完善了市体校综合训练馆室内场地,铺设了塑胶篮球场地及200米环形塑胶跑道。目前,是全省惟一一处如此规模的室内综合训练馆。2005年,我市还对体育场进行了全面维修。在健身场地投入安装城市健身路径器材3套(共48件),进一步完善了体育场的功能。

  市体育局在全市主要社区、乡镇完善场地建设和设施投入,共安装健身苑工程3套、标准工程5套、城市健身路径工程58套、农村路径工程48套,价值7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先后筹备成立了篮球、象棋、围棋、体育舞蹈、足球、游泳、钓鱼、乒乓球、跆拳道、太极拳等单项体育协会,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截至目前,我市群众体育健身项目已发展为8大类别50余个项目。全市体育总人口达到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

  竞技体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十五”期间我们组队参加了全省九届、十届运动会,共获得金牌18枚、银牌15枚、铜牌21枚,特别是在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取得了金牌16枚、银牌10枚、铜牌12枚,金牌数列全省第8名的好成绩,同时破2项省纪录。

  2000年—2005年参加省年度比赛,共取得金牌85枚、银牌94枚、铜牌68枚、奖牌252枚,向省队及大专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44名。

  医疗卫生:浓情厚意关民生

  我市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卫生队伍不断壮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新型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基本满足了全市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我市人均期望寿命由2000年70.8岁提高到2005年72.6岁,卫生防病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我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全市共筹措资金近亿元,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建设5个,完成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8个。全市县级以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部得到加强和完善。建立各类应急预案15个,抽调105人组建各类应急队伍10支,应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指挥体系基本形成。

  我市共有乡镇卫生院46个(其中:中心乡卫生院17个),农村卫生所536个,覆盖率达100%。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工作,每年都举办乡村医生6项技能培训班,使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教育比例达98%以上,现已将20名乡村医生免费送到大学培养。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宝清县和集贤县作为试点县已在全省率先开展此项工作,参合率达到84%,居全省之首,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状况。按照市委、市政府便民利民总体要求,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卫生支农十百千工程”。几年来,我市共派出近百支医疗队深入农村进行义诊和扶贫活动,义诊人数达5万余人次,免费送药3万多元。三级医院连续两年与饶河县对口支援,派出6名副高以上医师在农村卫生支农1年。近年来,我市共争取到农村卫生建设专项资金480万元,先后对宝清、集贤、饶河县乡镇卫生院条件进行了改善。

  “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在我市已经形成。全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65.12%,有1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医保纳入率66.7%。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指导、慢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八年探索,八年奋进,八年收获,双鸭山幸逢盛世,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有了全市各界的共同奋斗,151万人民正燃起新的希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崭新跨越,三江大地上一座年轻城市正扬帆起航。

作者: 王 雨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