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传媒歧视"阻碍和谐文明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2-01 10:03:11
        随着多篇关于“传媒歧视”的文章出现在权威媒体上,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思考引得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人们对“传媒歧视”的不满,也反映出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我们的传媒从引导变成迎合、从严肃走向平庸、从公平转为偏袒,其间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信息、生存、人格的多方面歧视

       传媒歧视作为一种宣传的风格,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企业的商业广告占用多数时间或版面,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近年来,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从起步到取得初步成绩,形成了与企业的多方面、多角度结合。这种商业化运作在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重要的问题:商业诉求开始逐渐成为传媒发展的唯一的“兴奋剂”,尤其是在商业化媒体对企业的依赖更是如此。而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往往让人看不到经济利益,因此很少受到媒体的眷顾。最终,“弱势群体”的声音被压制,形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平衡。

        其次,高档生活品味的宣传,形成了传媒歧视的天然土壤。目前,社会舆论的天平开始逐步倾向于所谓的“优势群体”、“主流人群”。“高薪阶层”、“白领”等中产阶级人士更关注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比较高层生活享受,而传媒也开始围绕这些人的需求而打造舆论环境。随着这种生活圈的“扩大化”,好像一夜之间中国社会就步向了“高消费”的现代社会。实际上,“高薪阶层”仅仅是社会人口中比较有限的一部分,但正是这些人群具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引领着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追求成功的舆论环境下,低收入、生活节俭或受到不平等待的人群会被想当然地定义为非成功人士,并被排除在青年人的文化圈之外。传媒作为这种舆论的营造者和维护者,用铺天盖地的奢华屏蔽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使得许多人成为这种传媒歧视的牺牲品。

        再者,外来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之间的生活压力。而一些刑事犯罪、农民工工资问题、外来人口暂住证问题的出现,也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传媒作为社会的喉舌,此时本应维护社会稳定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近些年一些传媒机构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形成了猎奇和幸灾乐祸的“风格”,一些对“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报道也开始走样和变味,出现了诸如“强奸少女”、“民工跳楼秀”、“小姐”之类无视人格尊严的词语。这种“妖魔化”外来人口、严重化社会问题的做法为“传媒歧视”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除此之外,网络低级文化的泛滥、刻意炒作、泛娱乐文化等也成为了传媒歧视的重要表现。目前,传媒已经形成了从信息方向、生活状态、文化娱乐以及人格等方面对“弱势群体”的多重歧视,这种歧视还在继续。

  缺乏责任:严重的负面影响

        “传媒歧视”的形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副产品。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使得“弱势群体”逐步出现,而具有更多话语权的社会高层利用传媒造势,又加重了这种对立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的任何“一边倒”的宣传无论程度深浅都可能导致“传媒歧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城乡差距和城市发展问题还会存在,这将导致“传媒歧视”还会继续存在,甚至还有可能会激化。

        传媒歧视的产生对于中国传媒的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经济、社会地位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而歧视是一种很主观的心理,对它的遏制能力是考验一个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媒体总是在不经意间加深社会各阶层的差距,很多娱乐性、缺少价值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听,模糊了社会的本来面目。嘉实传媒总裁封钢在策划公司的公益节目《移动社会故事》时也曾对媒体透露:“‘泛娱乐化’的传媒环境虽然能够愉悦大众,却无法帮助大众改善社会环境。长此以往,娱乐文化的狭隘性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只要娱乐明星出面,天灾人祸、生命危险的报道都让位其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传媒发展的危险标志。

        “传媒歧视”将导致传媒缺乏创新精神。为了满足大众目前的文化消遣,传媒往往以高消费、泛娱乐、猎奇新闻等内容对受众进行“狂轰滥炸”,而对其背景的介绍和文化的深度挖掘却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此外,对于一些社会问题和其他素材的使用缺乏深刻剖析,没有深挖其中的内部矛盾。多数情况下,媒体似乎不像也不愿意去报道一些深刻的问题,而是用大量的垃圾信息搪塞受众。这种懈怠性的态度最终使得自身陷入了创新难的境地,无法丰富自身的社会价值。

        传媒本身是一种社会公器,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体现在大众对传媒的一种文化依赖。传媒一旦让他的受众形成了这种依赖,就能形成社会舆论与社会效益。然而,目前我国的舆论环境已经出现了畸形发展的迹象,传媒的引导方向正在产生偏差。媒体的社会责任自始至终都是传媒存在的核心精神,“传媒歧视”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将会严重影响传媒的公信力。

        电视传媒以实际行动反对“歧视”

        面对“传媒歧视”的负面影响,媒体的“社会责任”再一次成为了公众的焦点。目前,不仅仅是媒体本身和公众,许多知名企业也参与到了关于媒体“社会责任”的讨论中。这一动向说明,如果任由“传媒歧视”发展下去,最终葬送的将是良好的舆论环境与传媒的公信力。

        目前,电视传媒为了避免“传媒歧视”,开始走上以公益宣传为主、同时深挖其他素材的大众化内涵的节目路线。

        为了对全国主要城市的文明形象进行宣传,中央电视台从2006年底开始在科学教育频道的《讲述》栏目开播“文明中国”主题节目,取得了独特的广告效果。节目围绕全国主要城市所发生的百姓身边之感人故事展开,在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和生活足迹的同时,宣传了主人公所在城市的城市形象、公益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城市精神。节目对于一些曾经被群众所普遍关心的话题和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体现出一个城市群体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这档节目没有大肆宣传那些领导人、大企业家的言行,而是用平民百姓的行动来证明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细微处体现城市的建设、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档以公益为视角的节目为城市提供了独特的宣传方式,比以往的商业广告更能让观众认可,丝毫没有让人们感觉到突兀和强制。

        除了官方媒体,民营传媒也开始参与了公益宣传。作为我国最早诞生的民营传媒,嘉实也把自己的视角从城市繁华的表象延深到各种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他们的信念、愿望和心情。《移动社会故事》的诞生,让人们看到民营传媒开始把眼光脱离开收视率和广告回报的发展死角,全方位地关注社会生活。相比新闻媒体的事件宣传,这档节目以“关爱”为主题,用镜头真实地展现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内心深处的执著与坚强,强调了人性的伟大和心灵沟通的重要。在节目中,那些身在困境却坚强奋进的寒门学子、哪些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还有千千万万生活平淡但乐观善良的普通人向人们展现了“弱势群体”的美好心灵,让身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之间增加了理解,消除了隔阂。这档栏目所体现的和谐氛围,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贡献,也是嘉实传媒用实际行动对“传媒歧视”的批判。

        即使是娱乐节目,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公益的视角和满足各层次观众的需要,创造和谐的节目氛围。北京电视台的《星夜故事秀》栏目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好评,节目不仅仅有著名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担任主力,更有时尚女主持人徐春妮搭档,形成了此档娱乐节目独特的吸引力。此外,节目并非以单纯的演艺明星现场演出为主要内容,而是邀请嘉宾现场与主持人以聊天的形式讲述个人的成长故事与人生感悟。目前为止,节目嘉宾已经涵盖了公安干警、心理医生、大学教授、娱乐明星、节目主持人、伪科学鉴定者等社会生活的各色人物,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节目借助相声式的幽默语言艺术,将嘉宾个人成长的辛酸苦辣以轻松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人感觉亲近而不俗气。这档节目不但没有造成明星和名人高高在上的崇拜气氛和的地位感、阶层感,反而贴近了这些名人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成为北京台一档优秀品牌栏目。

  创新与深入生活,任重道远的改变

        我国的传媒机构要想改变“传媒歧视”的负面影响,就要在信息采集和板块、节目设置方面提出创新,尽量避免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从对电视媒体的分析来看,传媒完全可以通过深挖素材和精心策划来改变目前的所谓“传媒歧视”,重新树立传媒的公益形象。换一种思路或者角度,对商业的报道也能够成为公益性的宣传,对明星的追逐也能够挖掘出深刻的人性化信息。

        此外,深入生活也是改变“传媒歧视”的重要举措。对于百姓们关注的话题,媒体的多报道、深入报道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动态。尤其是对于三农问题,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乡矛盾,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媒体所要做的还有很多。

        然而,这种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传媒歧视”已经形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尽快回归传媒的公益视角,全面关注社会生活,才是目前传媒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