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鹰”押着小偷下车
东北网双鸭山1月30日电 一年365天,有260多天他和他都在列车上度过!不同的是他们一边是警察,一边是小偷。
近日,记者跟随郑州铁路公安处“铁鹰”小分队,登上郑州至重庆的2221次列车,全程运行1397公里,途经河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倾情奉献一部反扒大片——《车上无贼》。
化装
扮成老农、大学生、知识分子
电影《天下无贼》中,身着便衣、执行反扒任务的民警,被塑造得英俊潇洒,谈笑风生间擒遍车上贼。现实生活中,穿梭于拥挤车厢里的反扒民警究竟又是个啥模样?
1月28日上午10时,在郑州铁路公安处客车刑警大队,记者见到了执行此次反扒任务的“铁鹰”小分队的三位民警:老孙、小王、小李。
老孙,45岁,中等身材,红黑脸膛。戴一顶绒线帽,穿一件脏兮兮的条绒上衣。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老农。小王,35岁,一副眼镜,黑色夹克,像个知识分子。小李,26岁,牛仔裤,略显羞涩,像个大学生。
看到记者疑惑的眼神,老孙不好意思地笑着:“工作需要,工作需要。”说着,指了指挂在衣架上的警服:“发一年多了,除了开会,没穿过几次。”衣架上的警服一尘不染,新得连个褶子都没有。
“我练过擒拿”,老孙一把抓住记者的胳膊顺势一拉,说实话,如果记者是扒手,将毫无选择地被拉得一头撞墙上。折腾完之后,才明白,眼前的这个人确实和想象的不同。
“放心了吧?走,登车。”老孙挥一挥手,果断有力,打消了我最后一点疑虑。
识贼
行李少、乱挤、贼目四顾
“扒手有西装革履的男子,有打扮新潮的女郎,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反扒最忌以貌取人。”老孙说,扒手和普通旅客不一样,分析他们的动作,就可以判断他们是否为扒手。贼一般没有大件的行李,大多情况下只有一个小包,是做掩护用的工具;而且,注意贼的眼睛,贼的眼睛很“毒”,总是四处搜寻;另外,贼总是在挤,目的是在挤的过程中找机会“干活”。
话音未落,老孙就往17号车厢的车门处跑去,记者只好跟他往前奔。
11时10分,列车缓缓地驶出郑州站。站在16号和17号车厢相连处,老孙悄悄地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本子上贴着一张张照片,下面写着姓名、年龄、身高和籍贯等信息。
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然后朝16号车厢努下嘴,顺着他示意的方向,记者看到照片上的男青年正在车厢里挤来挤去。
“他被我抓过,咱在这不动,不要‘惊’了他!”老孙说完,拿张报纸一垫,顺势坐在了地板上。这时,记者才发现,小王和小李没有跟上来。
“后几节车厢容易出事,我来看。他俩在看前面的车厢。”为了不让嫌疑人察觉,老孙拉低了帽子,假装熟睡,目光却从未真正离开过男青年。
12时10分,列车到达许昌站。男青年下车时看到了老孙,忙说:“孙探长,好在我已经‘洗手’了,不然今天又栽在你手里了。”
老孙微笑着点点头,算是回答。男青年如遇大赦,匆忙离去。
遭遇
“铁鹰”装贼迷惑对手
“抓贼,从识别到跟踪,从抓获、取证到讯问,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漏洞,不然就前功尽弃、望贼兴叹了。”老孙说,看到扒手在作案,抓早了他还没偷到东西;抓晚了他就逃了,或是发现情况不妙抛赃而去。必须在他得手的一刹那,还未意识到反抗和挣脱之前将其彻底制服。
1月29日零时25分,旅客大多都睡熟了,列车缓缓地停靠在湖北的胡家营车站。
上车的乘客不多,老孙“睡眼惺忪”,看着从身边走过的每个人。“该干活了,一高一矮,俩!16号车厢。”沉默许久的老孙终于开口了,用手机迅速通知小王和小李,封堵住车厢的另一端。
开车后,扒手并没有活动,而是假装睡觉,并不时地用眼神扫视车厢的每个角落。
“他在观察有没有便衣,只要和便衣一对眼,他就全明白了,绝不会下手。”老孙一边向记者“传经”,一边闷头装睡。扒手也似乎嗅出了空气中弥漫的气味,慌乱间发现小李在看他们,他们似乎已猜到了小李的身份。
这时,小李做了个让人目瞪口呆的举动!他像没事人一样将衣领立了起来,慢慢走到车厢中部,坐在一熟睡的旅客旁边。用报纸一挡,一只手伸向了旅客的兜,然后又迅速缩了回去。这一切,都没躲过两名男青年的眼睛。
出击
智擒两个“湿水”老贼
果然,当小李再次犹豫着伸手的时候,高个子青年走了过来,一下子拨开了小李的手,乐了,低语道:“哥们,刚湿水啊(刚出道的意思),活太糙了。”“嗯……嗯呜……”小李故作胆怯,支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
“瞧清楚啊,老哥给你表演一个。”扒手们以为小李是趟“浑水”的“同行”,完全放松了警惕。
高个子青年往前挤了几米,靠在一个熟睡的旅客身旁,用手一探,感觉“死猪”(小偷的行话,指熟睡的旅客)口袋里可能有“货”。他拔了根头发,去打“死猪”的耳朵,“死猪”举起手去挠。在旅客手举起来、外套领口稍微张开的瞬间,他下手了。几秒钟后,他转过身来,笑嘻嘻地看着小李,尚未开口,小李已将手铐铐在他的手上。同时,小王也将矮个青年压在了座位上。
不少旅客被惊醒了,他们茫然地看着扒手和老孙他们三个,不知发生了什么。他们不明白,穿着破旧、拎着蛇皮袋的农民工,怎么摇身一变成了便衣民警。
根据铁路运输新规定,经过审查后,俩嫌疑人被移交沿途车站处理。早上7时许,3人回到休息车,人如同散了架般的倒在铺位上,呼呼睡去。
正是他们在各个车厢里的坚守,当晚2221次列车“零发案”。
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月28日,郑州铁路公安处“铁鹰”小分队共破获案件26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80余人,案值19万余元。
贼术
贼们就这么几招
“现实中的贼,没有电影中玩得那么花哨,装束也不引人注目,却能屡屡得手。这和旅客不了解他们的作案手段有关。”老孙说,其实贼的作案手段,也就几种,旅客一旦知道贼是怎么偷的了,有了防范意识,贼就不容易得手了。
“扒车门儿”:贼一般拿着小包或者报纸作掩护,挤在上车人群中乘机从旅客身上偷走财物。如上车时,小偷插到乘客前面,将车票等物扔到地下,随后他告诉你踩到他的东西了。乘客低头看时,另一名窃贼乘机将乘客的钱包偷走。尤其是小偷遇到脖子上挂手机的女孩,他们就会利用此种伎俩将手机拽走。
“抠死猪”:在凌晨4时到5时之间旅客睡得特“死”的时候,贼或用手拿钱包,或用金属刀片割开旅客身上夹带着钞票的衣袋、腰包、皮带甚至内裤,将钱取走。
“吃衣帽钩”:旅客衣服挂在衣帽钩上,贼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上面,拿自己的衣服时,借机将手探进旅客的衣兜里,将旅客衣服内的财物偷走。
“抽心儿”:贼把装有废报纸的空包塞在行李架上,趁人不注意将旅客的小包或把旅客包内的财物抽出来放进自己的包内偷走。
“牵绵羊”:贼趁旅客不注意时,顺手牵羊将其行李拎走。或拿一个空包玩“掉包计”,换走旅客的颜色、外观类似的包。
“外撬”:贼在站台上等着夜行列车一停靠,就用撬棍把车窗撬开,用带钩子的竹竿把旅客的衣服和小旅行包“钩”走。
“吃卧铺”:被称为“玩大活儿”,贼买卧铺票上车,趁深夜时将睡觉旅客的旅行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偷走。
“扒车顶”:也称“飞车贼”,为防人赃俱获,“贼头”上车后用事先配好的车门钥匙打开车门,顺着梯子爬上车顶趴着等待,车内的同伙偷来财物后都交给“贼头”。等火车减速进站时,“贼头”就拿着财物顺着洗手间窗户进来,然后混进人群下车溜走。
拆招
单独出行最好别睡觉
了解贼的几种手段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防贼了。春节回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下面的几点。
车站四周别“露白”:最好事先了解所乘火车车票的大致价位,提前准备好零钱,不要与自己携带的其他钱款放在一起。
上车谨防浑水摸鱼:在检票和上车时,人群一般比较拥挤,这时乘客最好把背包挂在胸前,钱包、手机放在上衣内兜。
行李应放置在斜上方:由于头顶位置是人们视线的盲区,因此在放行李时,应把行李放在自己斜上方的架子上,视线所及才能随时看管自己的行李。
单独出行最好别睡觉:中午1时到下午2时和午夜零时到早上6时这段时间,是窃贼下手的最佳时间,上车后,如果是单独出行,尽量不要在车上睡觉,有同伴则可以轮流休息。
对“搭讪者”提高警惕:窃贼通常找各种借口与乘客搭讪,设计一个圈套让事主往里钻。另一个人就会乘机将乘客的财物偷走。所以对此种人应格外提防。
不要围观看稀奇:窃贼们下手时往往要分散乘客的注意力,他们通常是在车厢上与假冒乘客的同伙发生争斗,吸引你的注意力,另一伙人就会乘机将乘客的财物偷走。在火车上,人多的地方不要挤,有热闹的地方不要看。乘客要互相帮助,发现犯罪嫌疑人,要迅速向乘警报警,千万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