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青年对艾滋病了解不深,重庆政协委员吴音就此提交提案,建议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重庆市中考、高考命题范围,分别在生物或政治科目中安排2至5分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他认为此举可让学生们完整地了解艾滋病知识,消除艾滋病歧视,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重庆商报》1月24日报道)
只要是关于青少年不好的问题,总会有人提出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加强预防或是根治。预防艾滋病是一例,预防上网成瘾还是一例,重视体育仍是一例,法制教育也逃不了,早恋也不拉队,甚至孝敬父母也要通过考试来反映出来。
当然,通过考试来加深他们的记忆也是好的,毕竟,知道总比不知道要好。但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不孝敬父母的还有存在,青少年犯罪只增多不减少,现在学生的体质还是正在下降,早恋问题依然如黑云盘绕在学校上空。
出现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相反,学校为此还要增加很多负担,学生为了获得这些知识也要增加负担,为了在考试中的三五分而增加负担。君不见,一个学生为了一二分而熬夜;君不见,一个学生因为没考好而寻死觅活?这些,都是“压力”在作怪。
我们,作为社会人,应该多多体谅学生的难处,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为他们减压,应该让他们脸上如桃花般绽放。
考试并不能代表什么,这一观点早在我小时候就经常被提及。拿防艾来说,学生即使在卷子上答了个满分又怎么样?在现实中能真正起到预防作用吗?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学生也是在卷子上这么答的,那么,能保证他在成年后不成为“瘾君子”吗?现在的学生问起来都知道早恋不应该,在答题时他们也会这么答,可在他们中意的人出现后,能保证他们不“陷”入其中吗?
现在一种境况是,人们在批评考试的同时,又在寄希望于考试。寄希望于考试能够起到教育的目的,寄希望于考试能够起到警告作用,寄希望于通过考试让学生乖乖地了解知识,增进知识。这本身是违背考试的目的的。
考试有它自己的范围,有它自己的功能,并不如某些人所想的只是坏的不是好的,也不是如某些人所想的可以无限制地发挥作用。如果一味地扩大考试的范围,人为地增加它的功能,那只能使它走向异化。
考试范围并非大如海。政协委员们,拜托,不要增加孩子们的负担了,防艾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