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海岩,1954年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经商同时大量写作,以创作公安题材的作品闻名,许多篇章已经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代表作有《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平淡生活》等。现任锦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集团北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对话背景
从《便衣警察》到《五星饭店》,海岩小说和电视剧让亿万读者、观众感动于澎湃青春激情。在中国作协江南会馆即将推出海岩专题展之前,近日,《名仕》杂志7月号推出了“海岩家族”特别企划,海岩和他塑造的青春偶像陆毅、袁立、刘烨、佟大为、孙俪、张峻宁们站在一起,众“星”捧“岩”,引人注目。
写小说编剧本,还要管理企业,海岩忙碌不堪。记者通过各种关系,追了一个星期,7月4日总算接通了海岩在昆仑饭店办公室的电话。轻声细语、温和平静,电话声里的海岩,就像历史学家黄仁宇评价明万历十五年那样,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然而细细分析,暗流汹涌。
励志尚德
问:近年来韩剧大热,一听到你的新剧《五星饭店》即将播出,不由想到了一部韩剧——《情定大饭店》,大家在想,怎么海岩也改走起韩剧的路子?
海岩(以下称“海”):我没有看过《情定大饭店》,不知道两剧内容是否相似。
问:你兼任北京昆仑饭店的董事长,《五星饭店》是不是就是你的昆仑饭店呀,是在为自己做广告?
海:绝对不是。《五星饭店》写的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生,应该说和我的生活离得很远。
问:《五星饭店》中的爱情段落和职业奋斗段落,你自认为哪个拿捏得很满意?
海:都有欠缺,都不是非常满意。该剧是根据一个漫画的要求来写的,不太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改成电视剧后,可能有它幼稚的部分。因为是写漫画嘛,主要受众定位在年轻人,表现道德取向、价值观等问题,非常正面、简单。
问:给人感觉像一个励志小品?
海:对,有很强烈的励志主题。但还不是励成功之志,更多的是励职业道德的志向。
力捧新人
问:因为徐静蕾、袁立、陆毅、刘烨、印小天、于娜、孙俪、何润东、佟大为等一大批青春偶像从你的影视剧中脱颖而出,你成为我国推新偶像的金字招牌。海岩戏用新人、捧新人似成铁律。《五星饭店》跟过去几部剧相比,在用新人上有什么不同?
海:更大胆了。以前像徐静蕾、袁立、陆毅等,还是演过一些戏,有点经验。现在拍的《五星饭店》,新演员都是观众没见过的,没有经验。《五星饭店》主演刚开始学习表演,对于镜头的适应性、对于角色的理解呀,都是比较稚嫩的。是否受欢迎,我不能预测,应该说风险是非常大的。
问:明知用新人风险大,为什么还要捧新人?
海:不是我想捧新人。现在,只要演了几个戏的,都有东家,何况是偶像。而投资方希望与主演签约,这就只能用新人了。
问:当市场围着偶像转的时候,不担心用新人成为海岩剧的滑铁卢?
海:成为滑铁卢的可能性也许非常大。但我认为我的剧和拿破仑的滑铁卢不一样。战争中的滑铁卢可能就是全军覆没,我的滑铁卢是有成有败。此次操作得不好,人家有骂声,我假装听不见,下次厚着脸皮再写;这次选人选错了,下次再认真一点……不至于死。
如果投资方肯出钱请,我的戏让布拉德·皮特来演,我也不嫌他老;让陆毅、陈坤这些人演,众月捧星,把我也捧一捧,我也很开心。因多种原因,限用新人,我只能期待新人的运气好,期待观众能宽容。
塑造完美
问:你的作品,与其说是警匪片,不如说是爱情片。女性人物为爱情表现出的伟大,夺人眼目。如吕月月、安心……从外表到内涵都几近完美。如此塑造女性形象,是否善意、含蓄、唯美也是海岩先生的爱情观?
海:不能这样说。你可以这样讲,可我还没有想好。
问: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吗?
海:相对来说,是吧。人对完美的认识是不同的,有的把完美理解成不可犯错误;我对完美的理解是可以犯错误,但犯错误后怎么去面对。
问: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妮娜卧轨自杀,泪流满面。你被自己的人物感动是怎样的呢?
海:流泪满面。人有多面,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是精神生活中的。精神世界里那个自己是不大露给别人的,不大容易和人交流的,只有自己和自己,自己和自己的人物交流,才是真的自己。写作中的感动,对作家来说是正常的现象。
问:我总结了一个偶像剧的成功公式,就是悲情女主角的眼泪加上唯美的影像画面。画面唯美难不到你,可是离开了《玉观音》那种生死离合的场景,《五星饭店》怎么催开人们的泪蕾呢?
海:《五星饭店》这个戏不是人物的命运大起大落,让人掉眼泪的不多。年轻人单纯的心,对职业的向往,对工作中快乐和挫折的承受,我希望这些细微的感受,能够和读者和观众有所沟通。
阳光健康
问:我国杰出作家不少,但其文学作品能具有影视附加值的并不多。而你的小说《永不瞑目》、《便衣警察》、《玉观音》、《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等,改编成影视作品,每部电视剧都能热卖热播。
海:仅仅从商业的需要出发而写作,是不容易感动人的,必须自己有所感动。如果说我在商业上比较成功,是因为我写作时,不带任何商业的思考。而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把自己感动的东西,老老实实地传达给别人。
文学关键还是写人的。观众喜欢作家的作品,可能与他喜欢作品中的某些人物有关。人物被接受,可能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有关,与作者的趣味与观众相投合有关,这不可能照猫画虎。影视界也拍了些海岩类型剧,但也不是都受欢迎,可见作家的生活趣味和审美,是很难被他人克隆的。
问:什么是你独领风骚的秘密武器?
海:我觉得我是逆时代而动的人。如今这个时代,比较热衷搞笑、搞怪、闹剧,比较注重关注度,不太注重美誉度。我在剧中比较深情、比较悲情一点,不搞怪、不颠覆,有点“生不逢时”,不敢奢求高收视率和好口碑。你现在打开电视,随便哪个台都有选秀,一律在煽情,好像每一个孩子都是倾家荡产才走上舞台来比赛的,选手哭、主持人哭、评委哭……煽情煽得不节制,弄得人汗毛直竖。
问:你的作品曾让人“泪流成河”,大家就觉得你也是煽情高手。
海:(笑)现在看了这些选秀节目,吓死我了,不敢煽了。
浅白晓畅
问:我采访过不少作家,他们对于将小说改编成影视提出过质疑,认为“影视创作再完美,对小说作者无疑都是一种蹂躏。”你怎么看?
海:我有同感。包括我自己改,也是很蹂躏的。跟电视剧打交道长了,我心里明白,影视是影视,小说是小说。小说中的有些东西镜头没办法表达,同时,通过音乐、画面、演员的直观的表演,也能给小说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不是一个热衷阅读的时代,是一个影像时代,大家要直观。从文学的推广来说,与影视结合,有利于文学的推广。
问:迎合大众,屈就影视,这会不会降低文学作品的品位?
海:很多作家常标榜:我只写我的,不会去考虑读者怎么想。但我个人希望,当我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听的人;当我写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读的人。一定和他们合作。大家合作,互相配合,才有一个真正文学价值的产生。
问:读者少,不意味作品不好。比如乔伊斯《尤利西斯》是“给下世纪人看的”,读者很少,却是经典。
海:乔伊斯的东西读者很少,甚至只属于少数研究者。这也可以,因为世界是多元的。相对而言,大众作品更难搞,因为大众作品是有标准的,而只要自己喜欢的小众作品是没标准的。比如拍电影,艺术片是好拍的,商业片是不好拍的。说实话,许多作家是想写畅销书的,而我也怀疑,会有导演不想拍商业大片?
问:看你的小说,基本上不堆砌词藻制造华丽文面,也不像托斯妥耶夫斯基那样在文章中装置大量论辩传达思想,如果太浅白,你不担心它不能捕获读者吗?
海:我写作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个原则,一定要不在文本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写作中,我也乱用词,但我一旦发现它不太上口,有点磕巴,或理解上有点歧异,一定把它去掉。有时,一大段议论(台词)我也觉得很好,但因为太长,就要删,我犯不着挑战读者和观众的生理极限。在一个资讯非常丰富的时代,读者不是一定要看你的书。他有多种选择,当他生理上有厌倦的时候,一定选择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