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动态 正文
谨防“文化垃圾”下乡“贺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1-24 10:04:26

  东北网双鸭山1月24日电 据报道:春节将至,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在各地渐次展开,不仅增添了喜庆热闹气氛,还丰富、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

  然而,“文化下乡”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日前,山西省代县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春节将至,一些在城里无法“施展才华”的草台班子又开始乘机活动,打着“文化下乡”的旗号,把一些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文化垃圾”送到农村来“贺岁”:跳艳舞,唱煽情歌曲,极尽污秽表演之能事。

  据记者了解,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除了“演出垃圾”外,这样的“文化垃圾”还有两类:

  一是书刊垃圾。一些不法书贩,抓住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鉴别能力较差的特点,把一些低级趣味的读物,甚至一些黄色书刊送到了农村销售,赚取钱财。

  二是音像垃圾。随着录音机、录像机、游戏机和影碟机走进寻常百姓家,一些非法录制的劣质、盗版音像和电子游戏制品也乘机潜入农村,对好奇的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来说危害极大。

  这些“文化垃圾”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管理部门防不胜防。该如何堵住它们的下乡之路?

  1月23日,记者在山西省文化厅采访时看到,厅里的同志们正在忙于落实春节期间的送戏、送书、送电影的具体事宜。文化厅副厅长窦明生介绍说,去年共有280多个正规团体在山西全省下乡演出2万多场,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堵住了一些非法演出活动的路子。

  据介绍,去年山西省对13起非法演出活动进行了严厉处罚,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处理。文化厅文化市场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将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有专家认为,这些“文化垃圾”之所以能在乡下找到市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文化的贫乏,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因此,有关部门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应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创作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其次是要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延伸阅读

  文化部表示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将加大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针对农村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文化行政部门将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据介绍,文化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加大春节、元宵节期间文化市场监管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庙会、物交会、集市贸易中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监管,对演出单位特别是流动性文艺表演团体资质和演出内容进行认真审核,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演出活动的打击力度,严禁无证照文艺表演团体从事任何形式的营业性演出活动。加强节日文化市场巡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净化文化市场。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