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专题 > 双鸭山市政协会议 > 两会报道 正文
数字看发展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1-23 11:25:57

         双鸭山市第十三届人民政府自2002年底组建以来,按照市委确定的战略思路和市人代会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全力抓发展,致力保民生,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较高增长,连续四年在全省市地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评中排名前三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2004年全市人均GDP迈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1%,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64.6%……

  从这一组组闪光的数字,我们看到双鸭山的经济在增长,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生态平安和谐的双鸭山正在崛起。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93.3亿元增加到169.2亿元(初步核算数),年均增长12.6%,是建市以来增幅最大的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亿元增加到32.8亿元。全市煤炭总产量达到了2000万吨,双矿集团煤炭产量突破了1260万吨,发电量达到47亿度,粮食总产量达30.6亿斤,实现了翻番。2004年全市人均GDP迈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3.4亿元,比2002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44.1%;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5亿美元(预计),比2002年增长6.4倍,年均增长64.6%。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28.5:38.5:33调到28.5:41.4:30.1,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绿色(有机)、无公害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7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3%上升到了45%,规模养殖占55%以上,一大批全省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粮食等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地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0%,非煤产业税收已占60%,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0%,以煤炭、电力、钢铁、绿色食品加工为主体,建材、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旅游总收入比2002年增长3.3倍,旅游接待人数由21万人次增加到102万人次。城乡物流业迅猛发展,公路、铁路客、货运输量大幅增长,2006年客运总量达2320.5万人,货运总量达2739.5万吨,我市已渐成为立足三江平源辐射省内外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乡市场繁荣兴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力推进,建设农家店200家。信息产业高速增长,餐饮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其他产业快速发展。

  3、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果丰硕,2006年全口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预计达77.2亿元,比2002年增加51.2亿元,四年来累计招商引资242.6亿元,引进了北京建龙、山东鲁能、中国大唐、中国国电、吉林亚泰、韩国新星等30余家中外大企业、大集团,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59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3项。建龙100万吨铁精粉、80万吨焦炭、200万吨钢铁一期工程和大唐热电联产、北大荒牛业、麦芽、宏达生物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电厂三期、鲁能煤电化、东荣一矿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这一时期我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规模、质量和速度都实现了历史跨越,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市县所属333家国有企业完成了民营化改造,化解历史债务30多亿元,盘活和有效利用了10多亿元闲置、半闲置国有资产,417家国有企业完成并轨,全市并轨6万余人,基本解决了国企改革的遗留问题。接收以双矿集团为主的企办学校34所,教职工2826名,后勤福利人员491名,有效减轻了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取消农业税,兑现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9.4亿元,农民税费总负担下降了98%;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四区财政收入比2002年增长2.6倍;煤炭安全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建立两级管理和三级负责的煤炭安全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监控与管理。推进了投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城市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有效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弊端,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往来,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大关,列四煤城之首,2006年又突破2亿美元,口岸过货量达9.2万吨,过境人数4万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43.6万美元。

  4、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按照山水生态城的战略目标,累计投入资金70多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了城市功能。

  重塑了城市发展框架,建设了城市环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改造了益寿山环路、翠峰山环路、春城路、建设路等13条城区道路,整治巷路50余条,改造中心站立交桥、卧虹桥、黑渔泡大桥,畅通了城市出口。建设富密公路友谊段、依饶公路朝阳段、饶河段三条干线公路,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城乡交通网络。

  城市功能大大增强,建设了寒葱沟水库和净水厂、垃圾处理场以及市疾控中心、120急救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森防指挥中心、人大培训中心、公安指挥中心、市体育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市党政接待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了城区供水管网。实施了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沉陷区治理共开工住宅面积62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80多万平方米。建成育龙花园等9个设施配套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改造市中心区二轻、站前等5个旧住宅小区,城市人居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品位全面提升,强力推进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了益寿山广场、日月广场、翠峰山广场、站前广场、人民广场等10多处广场和翠峰阁博物展示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景观工程;着手美化十大山,构筑生态大屏障,对市中心区周围山体划定了山体保护绿线,并经省批准建立了城市森林公园。开展了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新增绿地10.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32.2%;融资1500万元实施市区43处煤场搬迁工程,根除了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30多年的污染源;启动了安邦河、砂场、石场等重点治理项目;开展了以治理城市“八乱”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管理得到加强,街路保洁率达到100%,城市保洁和清雪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秩序和卫生环境明显好转;加强环保工作,治理冒黑烟锅炉247台,有效地控制了工业污染,加强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和管理,保障了全市饮用水安全;实施防雨防寒的平改坡工程,粉刷美化市中心区旧住宅楼66栋;新增路灯18164盏,实现市区主次干道全部亮化。城在山中、楼在绿中、错落有致、清新整洁的山水生态城已见雏形。

  村镇面貌明显改善,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净化了乡村环境,建设村屯垃圾填埋点166个,改厕3338个,启动了清洁能源沼气入户工作;全力推进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46个村15万人口的饮水难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74%,在全省农村饮水检查评比中我市名列第一;建设了总里程260.13公里的通乡公路和总里程811.6公里的通村公路,受益人口达52万人;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特别是各个县城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了突破与升级。

  经营城市战略取得实效,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交易市场,对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累计国土资源收益达2亿元。运用市场化手段,完成了寒葱沟水库、城市环路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引进民营企业收购了煤气公司。

  5、财税金融实力不断增强

  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3.7亿元,比2002年增加8.7亿元,增长176.8%,预算外收入接近2.5亿元,工商税收由2002年的3.8亿元增加到13 .5亿元,国、地税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列全省前3名。在“四个确保”的基础上,改革了供热费补助办法,提高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津贴待遇,偿还拖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多次调资和城市建设等历史欠账5亿多元。扩大了政府采购的范围,共开展政府采购5545次,节约资金5800多万元。引进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开创了全国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先例。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由2002年的98亿元和13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79.3亿元和145.8亿元,累计投放贷款3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三县一区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友谊县和宝清县被评为省级先进,尖山区高标准完成“双高普九”省级初检,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市。全市初中、小学控辍率分别低于省定目标,高中毛入学率达55%,比2002年提高了30%,位居全省前列。有3所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教在校生比2002年增加60%,我市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地市。共投入资金2.2亿元,新建改造学校118所,面积达14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困扰我市多年的大班额问题,特别是2006年投入2000多万元,使市区中小学理化生自然实验室建设一次性达标,全市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实施爱心助学工程,共筹措资金2173万元,为23万名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就学资助。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向国家和省申报科技项目226项,实施高新技术项目210项,研发7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有46项科技成果分获省、市科技进步奖,黑龙江建龙集团被省认定为全省唯一一家“煤焦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阳霖集团被省认定为“黑龙江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民营科技巨星企业,全市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6户,我市被省授予“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省级优秀示范市。科技进步因素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由2002年的36%提升到了46%。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专业团体每年到基层演出过百场,书法、油画、摄影、戏剧等艺术门类共48项作品在全国和省级大赛中获奖。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宝清隋代雁窝岛城址分别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投入1.3亿元,新建、改造了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医院等13所医院,装备先进医疗设施总价值6512.8万元,疾病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完成药品供应网、监督网建设,城乡覆盖率100%,食品药品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复明工程”使全市1318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我市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共成立篮球、乒乓球、太极拳等各类体育协会6个,体育健身项目发展到8大类别50余个项目,在市区安装700余万元的全民健身器材,全市体育人口已达54.3万人,群众体育工作分别在全国十运会和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受到表彰奖励。竞技体育累计获得省级以上运动项目比赛金牌137枚,8次打破省和国家级青少年纪录,承办省和国家级比赛10次。

  社区建设成绩喜人,全市125个社区全部拥有8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用房,实现了“六有”标准,其中,110个社区拥有室内活动场所,106个社区拥有室外活动场所,社区各项功能不断健全,社区管理日趋规范。

  其他社会事业竞相发展,积极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完成了赫哲族茅草屋改造项目。圆满完成国家部署的经济普查等国情国力调查任务,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41%。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档案、气象、人防、地震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大力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广大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城市氛围正在形成。

  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2年的4585.2元和2065元,增加到2006年的8404.3元和3530.5元,分别增加3819.1元和1465.5元,特别是双矿集团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由7808元提高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大幅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23.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4.2亿元。全市私家车已达42608台,其中轿车10328台,旅行社已发展到8家,星级酒店5家,宾馆入住率达84%,旅游休闲正在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时尚。市区共竣工住宅181.7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20.3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2.9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7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8、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就业保障工作强力推进,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2.2万人,再就业8.8万人,城镇劳务输出7.7万人,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余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11万名低保对象得到救助,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退休职工的生活待遇,政府主导、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的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启动了廉租住房制度,为市区326户特困户发放了廉租房补贴资金。启动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完成基本养老保险扩面1.9万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4.9万人,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始终保持按时足额发放并实现不断增长。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24.1万人,覆盖率达81.6%,启动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受益职工近2万人。

  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实现了两轮城市“一帮一”扶贫工程目标,共有1.5万户贫困职工家庭脱贫,脱贫率达95%以上,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全市4.2万贫困人口受益。

  安全和社会治安工作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以煤矿安全为重点的区域负责、岗位负责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市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比2002年下降54%、71%和86%。特别是2006年,我市未发生重大煤矿安全事故,是全省安全形势最好的城市,获得全国“十佳”煤炭安全城市称号。投资千万元,新上一大批先进的消防器材和装备,增强了灭火救灾能力,森林防火连续16年无重大火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治安防范体系,治安和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呈逐年下降之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信访工作不断加强,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对领导信访接待日进行拓展和延伸,实行了市县区政府及各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周三大接访制度,仅2006年全市即处理来信、来访、来电1607件次,9275人次,进京、进省访大幅下降,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9、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

        按照建设学习、服务、效能、法制和廉洁型政府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率先进行了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累计清理废止1254项,率先实施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奖罚资金制度,率先设立了行政复议大厅,建立了双鸭山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累计审批事项3万多件,切实提高了公共服务效能。认真执行市委决议,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0件,政协委员提案486件。在全市学校、医院、水、电、气、公交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部门和单位全面推行了办事公开,在全省率先开办《行风热线》,累计举办行风热线137期,接听咨询投诉电话5270个,办结率达94%。处理新闻媒体和群众反映问题4960个,办结率达到91%。推行了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设立了市长电子信箱,共接收群众电子信件2000余件,大多给予了回复和办理。在全省率先开展扶贫、助残、解难、再就业等利民行动,从最初的9项(件)扩展到45项146件,建立了利民行动责任落实制、督办检查制,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增强。

作者:    来源:     编辑: 书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