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
陈教授认为,作为中国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正遭遇着商业文化的巨大冲击,原有的极具传统特色的“年味”正在慢慢消失之中。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尽快促成春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惟有成功“申遗”,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陈教授的危机意识,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有感触。每当春节来临,人们一方面享受着商业文化所带来的便利,诸如,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目不暇接的各色年货,等等,另一方面则会在欣喜之余落寞地感叹:这年头,“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了,人们却躲进了关得紧紧的大门里,挨家挨户“拜年”的敲门声听不到了,春节里以前那股浓浓的、暖暖的“人情味”也离人们越来越遥远;年画、鞭炮、窗花,这些延续千年的文化符号,也很难在城市里寻觅到踪迹了;以前,不到腊月,人们就开始盘算过年的事儿,腊月二十以后,那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做馒头、蒸年糕、磨豆腐,掸尘扫屋,祭灶王爷,热气腾腾,现在,大年二十九人们或许还在加班,大年三十才忙不迭地跑到超市去买年货,所有的程序正被简化,所有的仪式正被忽视。
“年文化”衰退,“年味”消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相对于无处不在的现代商业文化,传统文化无疑是弱势的,它的渗透力,它的诱惑力,它的吸引力,已被前者全方位超越。比如,在物质短缺,商业落后的年代,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吃几顿好的,这是大多数人盼了一年的机会,现在,人们有吃有穿,“日子天天像过年”,自然对守在一起大吃一顿没有什么兴趣了。又如,以前的娱乐活动很少,电视节目也单一,一些传统的仪式和活动对人们就有吸引力,现在却不同了,人们选择越来越多,守在家里过年的方式渐渐被各种丰富的节目所取代。
春节作为一种民俗形式,在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它承载着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正日益萎缩,娱乐功能和休闲功能则在慢慢加强。这是大势所趋,无法也没有必要去改变。春节“申遗”,于传统文化本身而言,当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成功“申遗”,意味着春节在名义上获得了它本应有的世界范围内的尊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春节以后就可以在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对话中占得多少先机。
春节成功“申遗”,就能拯救“年文化”,“年味”就会“回归”吗?这其实是文化焦虑和文化自卑心理在作祟。“申遗”只是从洋人手里获得一个称号而已,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会有任何实质上的改变,一点也不妨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被国人继续亲近。事实上,文化勃兴靠的是老百姓的认同感,靠的是民族的影响力,靠的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因此,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