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贞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一种,区别于人们概念中叱吒风云的典型人物形象,恰恰因为她暗合了这个时代赋予政府的任务。
你可以先将林秀贞的故事当作“礼失求诸野”的一个例证。她30载义务抚养孤寡,资助乡里贫困学生,在经济社会自利性扩张、人心淡漠的背景下,林秀贞的故事自然会被当做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唤起人们休眠中的记忆。
行走乡村,你可能发现,村干部家的经济状况明显好于一般农民。媒体近来有关农村中“能人经济”的讨论也尚有余波。一般而言,村干部都是当地的能人,有更灵活的头脑、胆识,并且借此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或可带领村人一同发展经济。一村一地的精神核心是此类能人,还是以温情缝补破碎道德、温暖世道人心的林秀贞式人物?对于经济衰落和精神苍白的乡村现状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而林秀贞的意义在于,她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在凝聚人心、点燃希望方面的价值。大而言之,一个好的政府,它的“合法性”基础之一,也在于是能给人温暖与希望。
仔细读林秀贞的故事,你会注意到,这个60岁的农村妇女、基层党员,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足够“层次”的话,一向都是朴实率真之语。当选本报2005年感动河北十的人物之时,她的寄语是“做好事走正路,心里舒坦”;记者采访时她便说,这有什么好写的,“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图什么回报,只要老百姓说好就行”。林秀贞的30年言行,从出发点而言,不过是出于个人的道德自觉,最朴素的意识:穷孩子不能因为学费问题上不起大学,孤寡老人不能因为无人照顾而困厄捱死,残疾村民不能因为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负担,村里得有自己的排水渠……综合林秀贞最朴素的心愿,以及她30年因个人道德而努力的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中农村社会的场景?甚至,是一个理想中国的场景?
林秀贞对自己的身份描述是,“一个农村老婆子”,“一个党员”。前一个身份让她终身铭记老母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后一个身份让她要求自己“让老百姓都说好”。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就这样和来自一个政党的要求合二为一。
林秀贞的30载事迹,让人想起了《礼记》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场景描述。她凭道德自觉所努力的,不能不让人想起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感动,首先是为她坚持30年一贯为之的抚孤济困善举,更是因为,她用自己的行为让我们建起了对理想社会的信心。正如省委书记白克明对她所说,“30年不容易,你感动了河北,感动了燕赵大地。”
现在,林秀贞将不仅仅感动河北,还将感动全国。感动,是因为那是一种需要珍藏延续的美好品质;更是因为那代表了我们的一种心愿和理想:平等、和谐、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