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名人趣事 正文
守正不阿的魏徵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1-11 14:51:32

  一次,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席中对长孙无忌道:“魏徵、王硅以前是太子建成的红人,帮助算计朕,着实可恶。好在我能弃怨用才,如今都是我的好臣子了。可是魏徵每次上谏,我若不听从,要再说话,他就不应我了,这是什么意思呢?”魏徵说:“臣以为有事不可执行方才上谏,若是陛下不听从,我不答应,我害怕陛下会做不该做的事。”

  有一天,唐太宗准备去打猎,传话下去,备好了马匹与猎犬,结果又被魏徵知道了,他急急忙忙赶来,想要当面谏告太宗为国珍重,少做危险的事。奇怪的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太宗出来。魏徵觉得好奇怪,冲入宫中一探究竟。他发现唐太宗安坐在那儿,不像是要出门的神态。

  魏徵疑惑地问:“听说陛下要前往南山打猎,怎么还不动身?”

  唐太宗看了一眼魏徵,笑着说:“不错,我本来是要去打猎的,又担心被你知道了要唠叨个不停,所以现在不想去了。”

  魏徵听到太宗如此一说,非常感动。自古以来,还很少有皇帝如此敬畏臣下的事,暗自庆幸遇到了一位明主。

  不过有一点唐太宗始终想不通,他问魏徵道:“为什么群臣的上书写得洋洋洒洒,可圈可点。然而真的召见他们,却又言语失次,道理在哪儿呢?”

  魏徵回答道:“臣观百官奏事,往往在家中打了数日腹稿,等到上朝时,只能表达他意见的三分之一。更何况,上谏所说的,一定都是有拂皇上心意的事,倘若陛下再一脸不肯假以辞色的模样,臣下当然害怕而不敢畅所欲言。”

  自从魏徵说了这番话,唐太宗格外注意自己的态度,尽量地和颜悦色,因此,君臣之间的感情更浓。

  唐太宗曾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安国利民,犯颜正谏的,魏徵功劳最大。”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重而死。

  魏徵出殡之日,太宗登上苑西楼痛哭,下诏百官送出郊外。太宗对人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人为镜,可以知道往来兴替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自镜中看出自己的得失。我常珍藏这三镜,以防止自己的过错。魏徵走了,我丧失了最宝贵的一面镜子了。”

作者: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