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公平教育 20万贫困学子的隔代脱贫希望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1-09 09:51:45

  东北网双鸭山1月9日电 近日,上海久隆模范中学高一学生小王,向学校“爱心基金”捐了2000元。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怎么会捐出这么多钱?“老师,这是我攒了10多年的压岁钱。下岗的爸妈现又找到了工作,家境比以前好了。我把这些钱捐出来,给更需要帮助的同学,也感谢学校多年来对我的培养。”

  目前,在上海中小学和高校,有贫困学生20余万,分别占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群体的10%和15%左右。在各类学校“多管齐下”帮助下,贫困学子励志成才,也为家庭点燃了“隔代脱贫”希望。

  让贫困生有一张安稳书桌

  资助贫困学生读书,一个都不能少。

  作文课上,闸北八中学生小杨,倾诉对老师的感激:“如果没有您,我将不知道在哪里……”小杨父母下岗,父亲患重病,家里一度十分困难,决定停课辍学。老师知道后,心急火燎乘上出租车四处寻找,终将小杨领回学校。学校为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午餐、校服、课本、学习用品,老师还经常家访,关心小杨一家生活。终于,小杨重新有了一张安稳的书桌。

  ······

  学校尽己所能,为贫困学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上海交大一年级贫困生小李,一进校就被温暖包围:学兄学姐帮着提行李;校领导早早等在新生报到处,递上助学金;学生工作部门送上“绿色锦囊”,里面有300元校园消费卡、100元超市购物卡、50元长途电话亲情卡、校职能部门联系卡、勤工助学优先上岗证……

  市教委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市教育部门共拨出8000余万元,用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为他们免除学费、杂费,补助生活费;各区县和中学通过助学金等形式,资助高中阶段贫困生;各高校帮困奖学金总额达5800余万元;所有高校全部落实了当年的贷款计划,全市共有3.9万余名贫困大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

  引导学生开朗自信地生活

  对贫困学生来说,与经济资助同样重要的是精神"资助"。生而贫穷是不幸,学校鼓励贫困生选择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通过自强自立摆脱贫困。

  去年年底,市有关部门表彰了近20位优秀中小学教师义工。这些老师与贫困孩子结对,利用休息日,找他们谈心、为他们补课、带他们听文化讲座等。启秀实验中学金颖老师与两名学生结对,发现其中一个很内向,问十句话回应不了一句。得知他喜欢国际象棋后,金老师特地找来一位"高手"陪他下棋,棋艺切磋让这个孩子变得活泼自信起来,也渐渐愿意向金老师敞开心扉。

  在高校,老师重在鼓励贫困学子通过刻苦学习、勤工助学自强自立。华东师大学生德桑家在西藏,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她记得,第一次面试竞聘宿舍值班员时,因为普通话不太流利,很紧张。老师一再鼓励她,最终她得到了这个职位,"我不但挣到了生活费,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了锻炼。"上海交大设立自强奖学金,每年评10名学生。2001年首次评选时,获奖学生凑不满10个;如今,事迹优秀学生"一大把",学校不得不把获奖名额扩大到15名。

  点燃"隔代脱贫"希望

  贫困学子健康成长,也把家庭带向脱贫的彼岸。

  东华大学信息学院毕业生小陈,前些日子为江苏农村的父亲盖了新房,乡亲们好不羡慕。上大学时,小陈家境十分困顿,妈妈生病,两个弟弟在念中学,全家就靠爸爸一人务农过活。大二那年,妈妈去世,小陈情绪特别低落,曾经整夜在校园里呆坐。老师每天晚上陪她谈心,鼓励她振作精神。毕业后,小陈进了一家大公司,两年后晋升为项目主管,如今月薪上万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年教师节,小陈都要回母校看望老师,师恩难忘。

  孩子积极进取,对贫困家庭也是种激励。童女士曾经很苦闷:丈夫在外地收入微薄;自己带着女儿在上海,一时找不到工作。女儿进入久隆模范中学后,读书全免费,还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为家里解除了后顾之忧。"女儿很争气,成绩好,还做班干部。我这个当妈的也不能落后,一定要找份工作,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如今,童女士找到一份企业财务工作,每天上班来回要3小时,但看到家里经济一点点宽裕,心里很充实。

  贫困学子感受爱、传递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上海交大医学院学生小周报名义务献血,被老师拦下,"你刚献血没多久,怎么又来了?"小周家境贫困,从小到大受到学校和社会许多帮助,总想找机会回报。她靠勤工助学挣生活费,还挤出钱来资助安徽地区贫困小学生读书。东华大学贫困学子积极参加学校志愿者服务队,从2002年至今,已有5千余人次学生,参加了1万多个学时的公益服务活动。

作者:    来源: 东北新闻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