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是谈教育,几乎没有不谈“素质教育”的,各级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推行似乎是越来越重视,教育人士对素质教育的论证似乎是越来越火,校园里有关素质教育的标语是越来越多,教师的优质课对于素质教育的体现似乎是越来越广,但是,素质教育的实际推行究竟搞得怎样呢?1月4日《中国青年报》以《没有素质考试何来素质教育》为题的一篇报道,让人感慨万千。
先看老师对搞不成素质教育的“烦恼”。“下周又要进行阶段考试了,而自己在教学进度上几乎差了一大截”,河南的中学化学老师田闯总是阶段性地遭遇这样的烦恼,“无论我在教学中多么努力地尝试新教法,考试一到,一切都得推倒重来,一切都要为考试让路,我想不明白这样下去到底怎么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其实是每个合格老师心目中的教育理想,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是存在差距的,“造成这种反差的就是考试,小到月考、阶段考,大到中考、高考”,田闯说。
再看家长对孩子的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好而烦恼。北京王丽的儿子从小就在北京一所12年制的好学校里学习,小学毕业时她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儿子“保”在这所学校,为的就是儿子能在好学校上学,将来上大学有保证。然而,现在,儿子就要上高中了,王丽却把孩子送到了被称为“高考集中营”的一所学校了。为啥?这所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太好了!体育课、兴趣小组等可谓是如火如荼,然而,与此同时,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却在下降:从以前的全区前三名逐渐到现在的四五名。于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在不断流失。“我也知道孩子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一定能真的有出息,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来说,不敢冒险让自己的孩子只‘素质’不‘应试’,所以,只要最后绕不过高考,多‘素质’的教育都是白搭。”王丽最后感慨说。
最可怜的就是学生们。起早贪黑,默默无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且在不少地方,越是有“名气”的学校,教学抓得就越紧,节假日、双休日的课补得就越多,考试考得就越勤,成绩排队排得就越快。遇到“雪融化了是:___?”的问题时,只有“水”这一个标准答案。而答成“春天”或者其他的富有创造力的答案时,都只能得“零”。就连不少老师都无奈,“有些事情没办法讨论,先记住吧!其他的考完试再说”。一位老师这样对待“标准答案”。
于是,身处高考之外的一成年人也在质问,“素质教育已经搞了这么多年了,怎么孩子们比我们那时候的体质更差、胖子更多、动手能力更差、心理承受力更低,而且学习比我们累很多?......我一个外行人都觉得有问题,难道研究教育、管理教育的人还不该想想办法吗?”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无不是以“考试”作为指挥棒,老师想搞素质教育但是考试不适应,于是不得不重走“应试”的路;家长想让孩子有“素质”但是却又想来让孩子考好试上大学,因而不得不弃“素质”而不顾;学生是考试的奴隶,一切“权利”全部被“考试”主宰了。在这看似“素质教育”“盛行”的社会“外壳”下,却是“应试教育”的“魂”在到处起作用。
是的,素质教育是搞了多年了,但是我们显然还没有弄明白:“素质教育”到底是谁的素质?谁的教育?真正答案显然应该是学生,但是实际上真的是学生吗?在老师困惑,家长矛盾,学生受罪的情况下,还称这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是什么样的素质?社会需要的创造力全然没有,不说创造,就连社会都适应不了,一个个大中小学生仅仅因为适应不了社会而自杀或他杀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是老师的素质吗?不是。老师显然是受制于考试,素质再高,也不能在这样的教育下快乐教育。是家长的素质吗?不是。家长的素质再低,一般情况下,学生还是有成才的途径的。而一个唯一的可能就是:有关考试制度制订者的素质,有关教育人士的素质,有关教育部门的素质。在考试制度不能科学、有效改变的情况下,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应考者的素质,更决定了与考试有关的老师、家长甚至从教育中走出的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所以,说“素质教育”,我们不妨先从这些人的素质开始,先从他们的教育开始,先从“素质考试”开始。离开了“素质考试”这个根本的上游问题根子来谈什么“素质教育”,谈教育的不合理,谈教育的改革,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真的,“没有素质考试哪来的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