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关时节,商家忙着促销,单位忙着团购,为职工办“福利”,头头们还得考虑着如何送礼。名单是要列出一长串的:关系单位、主管部门,凡是用得着的头头脑脑、实权人物,都得打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就来不及了。因此,年节的进贡和礼品是最为重要的。于是,精明的商家善于抓住商机,各种购物卡、购货券应运而生,成为热门的促销手段。而购买使用者多为单位,一来省事,二来便于下账。譬如送礼,大包小包的实物,实在是太不方便,太招人耳目了;最头疼的是单位财务难以作账,送礼行贿的钱总得藏着掖着,绞尽脑汁地做各种“技术处理”,有了购物卡就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用发票堂而皇之地予以报销。而对于接受者来说,购物卡已经不再是钱了,似乎没有人民币那么“烧手”,又没有物品那么显眼,接受起来就比较坦然了。小小购物卡有如此功效,当然要大受欢迎了。
所以,购物卡的最大功用是催化腐败,为行贿送礼之风大开方便之门,为它们搭桥梁、打掩护,提供可乘之机,对廉政建设和廉政制度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已经记不得是从哪一年起,每到元旦春节期间,有关部门(甚至多部门联合)总是要发出《通知》或“公开信”,三令五申,严厉禁止各单位利用公款购买购物券送礼,严禁干部违反规定收受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禁止各商场发放和使用代币券和卡,等等。然而,这股风却至今也没有刹住,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什么那么多地方党委、政府、多个部门“齐抓共管”,都没有管住一张小小的购物卡呢?一是购物卡联系着多方的利益链,需求旺盛,利益驱使,因而生命力极强,不会轻易退出。二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已成社会痼疾。法不责众,积习难改。大家都已经习惯了送礼和收礼的环境,不断翻新着花样,寻找着巧妙的途径,购物卡就此大显身手。三是徒法不行,只闻禁令声声,措辞不可谓不严。然而,却很少看到或听说有严格执行、尤其是被查处的某些例子。而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各地大小机关类似笑话的《关于〈通知〉的〈通知〉》,其实只是“纸上谈兵”,根本就没有打算落实的。
管住小小的购物卡真有那么难吗?恐怕难就难在有关部门的不作为上,缺乏“动真的、来实的”勇气和作风,习惯于“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不正之风怎么会自动消失呢?
不能不令人想起了那个老掉牙的“狼来了的”故事,空喊了多少遍,就没有人害怕了,人们都把它当成了“耳旁风”,当成了笑话,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但愿,在治理小小的购物卡的问题上,今年我们不再听到“狼来了”的喊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