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表明,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33930。28亿元(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58%,比上年14.90%下降了0.32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1月1日新华网)。
对此,众所周知的是,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占财政支出4%的比例规定,不但在时间上多年没有得到执行,且在范围内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的执行情况同样也是如此。可见教育投入的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已不是个别现象。
其实,以社会发展,特别是以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看,教育投入之于社会公平实现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对一个社会低层群体来说,其之所以会对自已所处社会有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相信,在现有社会制度框架内,个人能够借助于现有制度并通过自已努力,能够实现自身由低向上流动的愿望。而且社会本身,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投入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与实施,以此作为社会在稳定状态中发展的保证。所以就此而言,政府作为一个制度的提供者,就应站在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撑,以使相关社会群体能处于对自身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状态中生活。相信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样也应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然以此对照,教育投入占财政比例的下降,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明,有不少部门与地方官员对教育投入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符合现有社会健康发展对行政的要求。
如以社会宏观发展观点看,虽然教育投入的增加与其它行政主导经济投入相比,也许对部门与地方官员的政绩影响不具有显性特征,更不会对官员政绩会有立竿见影的提升。不过,随教育投入对社会人口整体素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会在若干年内得到逐步体现,并对以后的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对此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现在没有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足够教育投入,那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全球进程,到时就有可能会因人口素质问题而使我国社会发展处于全球的落后状态。所以就此而言,教育投入的重要性是再怎么说也不会过的。
所以,面对目前教育投入下降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与地方官员,应该站在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健康发展高度认识才是。因为只有处理好现有政绩与社会未来,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与公众利益关系之后,教育投入及其它一系列与此有关的公共问题,也许才能真正有解。要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