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成千上万中学生家长不能不关心的新闻:教育部1月5日透露,中考改革将推行高中名校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方法,北京、上海已先行一步,名校“入场券”将发到每所初中,这意味考生只需要和本校同学竞争。(据央视《新闻30分》)
这个改革的核心价值就是两个字:公平。尽管它目前尚处起步阶段,但它是一个趋势。引起的反应不免出现“两极”:在普通或较差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家长欢欣雀跃;而在初中名校就读的学生,其家长恐怕要皱紧眉头、恼上心头、大摇其头。这种“招生指标均衡分配”,有点像全国高考把招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市自治区,不管教育水平好差,竞争是“本地化”的,不是全国“只有一盘棋”。
教育不公,属于起跑线上的不公,被称为“最大的不公”;背后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造成优质资源向某些重点名校倾斜,结果是好学校越来越爽,差学校越来越苦。这在中学阶段体现得最为鲜明,所以有人说现在的高考其实变成了一种提前到中考的竞争:进了好的初中,就有望考上好的高中,半只脚就跨进好的大学了。
多年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使许多地方好学校与差学校之间的落差巨大。一些地方为了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改革,进行“削峰平谷”,取消重点学校,初中生就近入学,努力避免优生统统向优校集中,结果遇到巨大阻力。最典型的是安徽芜湖,其改革给一些家长带来了“阵痛”,处在芜湖市的安徽师大就办起了“子弟班”,使自己的孩子不到“被就近分配”的初中学校就读,而变相留在原来的师大附中学习(据1月5日央视《新闻30分》)。
显然,“义务教育均衡化”遭到了作为“将得利益者”——家长们的狙击。然而,这还是看得见的“有形冲突”,背后还有深层的“无形冲突”,那就是原本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以及学校的主管部门,是不见得放弃那“既得利益”的。道理很简单、很明了:有了好与差的区别、有了优与劣的落差,就有寻租、得利的机会,我称之为“落差寻租”。
落差可寻租,落差出腐败。这种落差越大,那么门槛就越高,寻租的机会就越多,可获的利益就越大,因为千军万马都要往好学校挤,都要跨进名校的门槛,或择校,或走后门;掌握着招生权的人,就可以明里取,暗里拿,一两万,三四万,甚至五六万十来万,不是“积少成多”,而是“积多成多”,那个收入可是天文数字,最典型是2006年被媒体曝光的河南某实验中学,乱收费高达1.76亿元,被称为“像暴发户”。正如杨东平教授所说的:“这会扰乱整个基础教育的氛围,形成非常激烈的择校竞争。”这种竞争不可能是公平的竞争,是钞票多不多的竞争,是关系硬不硬的竞争。
“落差寻租”爽了权力中人,吃苦受害的是普通百姓。“落差寻租”其实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譬如医院也一样,因为医疗资源的不公平配置,造成了优质资源向一些大医院集中,给这些医院的医生创造了商业回扣、拿“红包”的最佳条件。“落差寻租”是压在百姓头上“新大山”形成的重要根源;孩子们的升学压力、老百姓的就医压力,都有着“落差寻租”的巨大“功劳”。
如今,在中考改革上,给各初中派发“名校入场券”,是减少“落差寻租”、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仅有这样的“均衡”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在“招与被招”的两头都要实现均衡,即把初中和高中学校的资源都配置公平了、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变成了“零落差”,那么,“落差寻租”就成了“缘木求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