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掩关,澄怀默坐,取古人书画,时一展观,恬然终日。”清初高士奇写过一本《江村销夏录》。我虽没有他那样的眼福,但炎炎盛暑,取几册宋人笔记,时一展阅,也可销夏解暑。
手边在读的是赵令畤的《侯鲭录》。“鲭”是把鱼和肉合在一起的一种菜,书名出自《西京杂记》卷二:“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辨,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赵令畤的这本笔记博采“诸儒先佳诗绪论逸事”,精彩纷呈,以书之味比作侯鲭。
书中所录苏东坡的轶事最多,我尤其喜欢这一则:《南史》记载,刘凝之所穿的鞋被人家误认了,刘就把鞋给了人家。后来人家找到了自己的鞋,把刘的鞋还给他,刘不要。沉麟士也同样被人误认了鞋,沉笑着说:“是你的吗?”就给了人家。后来人家找到了自己的鞋,也把沉的鞋还给他,沉又笑着说:“不是你的吗?”就收下了。苏东坡说:“士大夫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这一则最能见苏东坡襟怀旷达,逆来顺受,拿得起,放得下。夏日读到这样的文字,真如服了一帖清凉剂。虽然我觉得像刘凝之那样,被人误会还把自己的鞋给了人家,已经是很不错了。
又一则录苏东坡给他侄子的信,谈作文之秘:
凡文字,少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秋水文章不染尘,那是似锦繁华过后的境界,否则萧瑟疏叶,只是枯枝一段。所以有人劝年轻人不要学知堂的文章,是有道理的。文章少年老成,未必好事。可惜我领悟得晚,年轻时没有学毛尖那样“龙蛇捉不住”的文章,现在总觉笔下枯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