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2月21日电 本文原作者理查德·韦茨(Dr. Richard Weitz)博士是美国华盛顿著名智囊机构哈特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员。 该研究所主要向国会议员提供政治、金融、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为其在法律的制定上提供依据。翻译邢蓬宇为人民网军事观察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研究生,中尉军衔。
过去10年来,中俄之间的军品贸易始终是构成两国安全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从中俄两国政府在1992年12月签署了一个关于军事技术合作的协议后,中国就陆续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平台和与之相配套的重型武器,从俄国购买武器的数量,比从所有其它国家购买的总量还要多。上世纪90年代,中俄武器交易的年度总额达到10亿美元。近年来,这个数字接近每年20亿美元。通过这些交易,解放军获得了SU-27和SU-30型战斗机、米-17型运输直升机、伊尔-76型运输机、A-50型空中预警与控制飞机、S-300P(北约代号为SA-10)和SA-15型防空导弹、T-72型主战坦克(原文如此——编者注)、基洛级潜艇和两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中国目前共从俄罗斯购得4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编者注)。今年11月早些时候,北京还与莫斯科达成一项购买SU-33型舰载战斗机的协议。
尽管多年来中俄间军品交易的规模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武器交易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日益成熟的中国国防工业最终将使中国对俄国目前能提供出口的先进武器系统的需求减少。因此,俄罗斯的官员们面临着一个选择:接受中国有可能的订单减少还是向解放军出售更先进的武器系统,而后者是俄国目前的武器出口政策所禁止的。
俄中两国的意图
莫斯科决定向中国出售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尽管近年来国防预算有所增加,但是俄罗斯政府还是拒绝将大量的财政资源投入到重塑俄国国防工业方面。为了避免重犯苏联和美国进行昂贵的军备竞赛的错误,普京总统和其他的俄国领导人多次重申他们坚持将年度国防开支控制在该年度GDP的3%之下的立场。作为补偿,政府官员一直在鼓励俄国国防企业向海外出售他们的产品,挣得额外收入,以便对企业进行投资并确保熟练的技术工人不会流向民品领域。政府官员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许多俄国军工企业需要不断增长的投资以发展那些在最近几场战争中,深受西方军队欢迎的常规武器系统。在国际市场上,俄罗斯武器系统的升级、维护都有助于本国生产线的维持和技术工人的保留,这样才能为俄罗斯军队提供必要的装备。例如,已列装俄罗斯空军的SU―30战斗机,在当时发展该项目时,外国投资占该项目所需投资的很大一部分。
就中国方面而言,中国之所以对获取俄制武器兴趣浓厚,经济因素是其中一个考虑。通过购买俄制武器,中国能避免自主研发所需的大量资金和科研风险。尽管中国国内的国防工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但是中国的国防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仍旧落后于世界同行,例如先进的空中和海上武器平台。中国企业正在尝试设计自己的轻型战斗机J-10,但不得不使用俄国提供的飞机引擎、雷达系统和其他一些技术。至于更为尖端的重型战斗机,解放军空军还是依赖俄制飞机,如SU-27、SU-30。
莫斯科的两难选择
尽管俄罗斯政府和它的军工企业愿意维持目前与北京的商业协议,但是不断成熟的中国国防工业已经能在莫斯科授权的情况下,独立制造越来越多的先进武器系统,而不用直接从俄罗斯购买已完成的武器平台。而且,中国已经开始减少购买完整的俄制武器平台,例如已组装完毕的战斗机和军舰。
北京开始更多的进口军事技术、子系统和其他关键的零部件,这样中国的军工企业能够将这些技术、子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直接运用到自己独立设计的武器系统当中。
不断提升的中国国防生产能力使得俄罗斯的官员们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直到现在,俄国政府还拒绝出售它最尖端的武器系统给中国,例如远程战略轰炸机或弹道导弹,它担心中国有了这些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力量平衡。这一政策意味着莫斯科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并不能使中国在与台湾或日本所拥有的更为先进的军事技术竞争中保持优势。然而,中国企业已经很快就能利用自己的技术替代许多昂贵的进口武器项目。
为了保持俄制武器在中国防务市场的占有率,莫斯科也许会决定向北京出售更为先进的武器系统。2005年1月,俄罗斯空军将领表示,在中俄举行的“和平使命-2005”双边军事演习中,俄罗斯有意展示了图-95MS型战略轰炸机和图-22M3型“逆火”轰炸机,以吸引中国买家的关注。尽管这两款战略轰炸机都属于老式的作战平台,它们却能针对空中和地面目标发射远程巡航导弹,包括打击美国的航空母舰。另一个可能的出口项目是俄罗斯第四代柴电混合动力拉达级潜水艇,这一可能的采购也能增强中国对抗美国海军及其太平洋盟友的军事实力。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情报,俄罗斯政府已经准备向中国提供SU-33和SU-35两款先进战斗机,后者尚处于研制当中。此外,由于担心美国将寻求对中俄的核优势,中俄有可能在核技术和弹道导弹技术方面加强合作。
还有一些重要因素阻碍俄罗斯向中国出售尖端武器系统,那就是中国的工程师们可能会从中学到足够的技术来改善国产军品的质量,并在国际市场上与俄国展开竞争。
俄国的分析家援引过去的例子,当中国工程师仿制了俄国的武器系统后,在个别参数上作了一些细微的修改(比如将某型反导系统的口径由100毫米改成105毫米),之后就将其用于出口。俄国的军工企业已经要面对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武器市场上的有力竞争,例如埃及和缅甸。在一些以前主要购买苏联武器的发展中国家,俄国的企业已经被迫向售价较低的中国公司出让了很多市场。如果中国最终有能力自己制造尖端武器系统用于出口(例如经过漫长等待的J-10型多用途战斗机),中国就会成为一个难对付的竞争对手。
在2006年2月的早些时候进行的一次协商中,由于担心会增强中国军工企业的竞争力,莫斯科拒绝向北京授权,在并不算太先进的FC-1型“枭龙”战斗机上安装俄制的引擎,因为中国计划向巴基斯坦出口该型飞机。
中俄军品贸易对区域外国家的影响
俄罗斯决定向中国出售最尖端武器的决定会引发美国的强烈反应。
在今年2月份公布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美国国防部认为“在国际上,美国欢迎俄罗斯作为一个建设性的伙伴,但是对于其不断向海外销售毁伤性武器技术表示关注”。美国的一些官员宣称,俄罗斯对武器交易的限制远不如西方国家严格,尤其是对一些受到侵犯人权指责的威权主义国家。
美国官员担心俄罗斯对华军售会加快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并改变台海军事平衡,使之向有利于北京一面发展。这一转变有可能使北京针对台湾独立的立场变得更为强硬,更倾向于对台北使用军事手段,并增加中美两国因为台湾问题发生军事对抗的危险。
基于同样的考虑,布什政府还尽一切努力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
前景分析
美国政府关于俄对华军售问题的关注(尽管得到印度、日本的支持)不太可能影响莫斯科的政策。
俄罗斯的官员们始终认为他们在出口军事技术方面完全是按照有关国际法和联合国决议进行的。他们坚称俄罗斯出口的主要是防御性武器,不会打破地区力量平衡。他们还观察到,美国及其盟友也向处于冲突之中的地区出售了大量武器,包括南亚和中东。最后,俄罗斯得出的结论是,外国的抗议往往反映了想要抵制不受欢迎的俄罗斯武器生产商的竞争的企图,或者是想削弱俄罗斯在重要地区的影响力,例如中亚。
他们一再表明,即使俄国不向某个国家销售武器,别的外国供应商一样会这么做。去年,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Rosoboronexport,该公司控制了俄罗斯约80%~90%的对外军事贸易的国有企业)的领导表示,“让我们放弃幻想:即使我们停止武器出口,别人也会干这个。”
2006年3月,俄国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也表示:“我经常听到一些指责,说我们不应该向某些国家和地区销售武器,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我们什么东西都卖不出去了。”伊万诺夫向记者强调美国在军品贸易上奉行“双重标准”,因为美国向外国出售的军品两倍于俄国,包括向许多非民主政权。
除了担心在未来台海战争中解放军将运用俄国的技术,美国或印度还对中俄之间的其他安全合作深感不安。在中亚,中俄两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共同落实该地区的反西方政策。尽管名义上“和平使命-2005”的主要目的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恢复假想地区的和平,但是演习实际上包括了大规模的空中、海上和地面军事行动。中国的潜艇、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和由两国军队组成的共计10000多人的参演部队,这种规模的部队足以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常规军事行动。
尽管莫斯科和北京一再重申无意建立一个正式的军事联盟,但是他们不断增强的伙伴关系和军品贸易很可能会阻碍美国未来数年在亚洲的国家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