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2月20日电 友谊县下岗职工孙桂兰,面对下岗失业,没有沮丧和抱怨,反而带领全家重新创业。在友谊县开展的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她抓住了机会,从一贫如洗的贫困职工,成为了今天友谊县的致富带头人。
2003年,友谊县委副书记苏君与孙桂兰结成了帮扶对子。走进孙桂兰的家,苏君发现,孙桂兰很有致富愿望,只是苦于没资金没项目,还知道孙桂兰的爱人曾经当过兽医,对养殖业很有经验,于是,苏君便帮助孙桂兰确立发展养殖项目,并帮助她协调贷款5万元解决了厂房、设备、饲料。在苏君的支持下,几年来,孙桂兰的养殖场生猪存栏200头,鸡600只,肉牛6头,仅2004年至2005年收入达10万余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猪司令”。现在,她的养殖基地已经建成集养殖、加工生产、酿造一条龙的扶贫基地,安置下岗职工6人到基地就业。
像孙桂兰一样从下岗职工走上创业之路的,在友谊县还有很多。据统计,友谊县自2003年启动“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以来,全县共有45个单位、700多名党员干部与518户贫困职工结成了“穷亲戚”。经过帮扶,建立扶贫基地5个,发放扶贫贷款6.8万元,为帮扶对象捐款5.7万元,到今年末已全部实现脱贫,其中一部分贫困职工已经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帮扶过程中,友谊县坚持标本兼治和开发式扶贫,把“经济上扶业”作为主攻目标,在项目开发上根据被帮扶对象的技能、特长立项,鼓励项目开发,并进行技术支持和贷款支持,从而通过抓长期、上项目,把更多的群众引向了市场,引向了创业之途,使贫困户获得了稳定收入。贫困职工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