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拉动内需只能依靠老百姓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12-11 09:29:51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中国将下大力气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中国有广袤的国土,中国有13亿人口,客观条件保证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活跃,说明老百姓消费欲望与能力同时强劲,说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部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市场活跃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于是老百姓的消费欲望与能力才能强劲。

  然而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消费欲望与能力不一致。有消费欲望不一定有消费能力,有一定能力却没有消费胆量。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从提高老百姓消费能力和调节再分配、调整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入手。

  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繁荣市场,调动其创富热情,要还市于商,不要培植市场垄断力量。垄断后果,其一是切割市场,其二是所提供的高额产品与服务无限增加了其它行业的运营成本,垄断行业总是在周边行业的血泊中露出狰狞的笑容;二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政府做好市场的“守夜人”,公平、公正地维护市场秩序,严防“劣币战胜良币”。

  调节再分配,主要是调节税收方式与使用方向。其一是减轻税负,国内税费太过沉重,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减轻税负的重点,首先在于税费合一,将一切收入与支出纳入预算体系,不能再乱开口子,任由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提起红头文件就上街收费。其二是调整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延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无可厚非,但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成为上至国家,下至省、市、县、乡镇级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样做,其实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所谓“看不见的手”,第一层意思是市场自发调节供需;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却是,几乎任何妄图从根本上引导市场调节方向的非市场行为都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引发灾难。国内积极财政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GDP是上去了,百姓的收入水平并没有跟着上去。现实操作中,还沦为一些地方、部门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借口。公共财政的主要支出方向,应用于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带公益性质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水平,如住房、教育、医疗等等,这是确保生活底线以增加老百姓的消费胆量。

  另外还市于商能激发老百姓的创富热情。减轻税负,增加其赢利能力,于是市场才会繁荣,市场繁荣的结果是:消费与生产趋向多元化,内需被放大,于是就业空间放大,劳动力价值因为竟争而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上升,加上生活底线有保障,于是消费欲望与能力同步增涨,才能真正拉动内需。

  为此,必须打造便宜政府,就是老百姓轻松供养得起的政府,“十羊九牧”的局面必须打破,财政供养人员(不仅仅是公务员)不能恶性膨胀,而应与人口总量保持适当比例,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挥霍无度,其消耗总量,应以法律形式保证限制于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超出比例要追究纪律与法律责任。诸如一年吃喝、考察要上万亿,谁供养得起?勉力供养了,则公共财政几乎消耗殆尽,当然无力使用于其它方向。

  此外,还要打造现代有限政府,明确政府的责任范围,政府尽可能在市场前止步,政府不扶持任何力量,如石油、通讯企业做市场代言人,寄希望以政府为主力引导市场并拉动内需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市场是商人的市场,市场属于13亿中国老百姓,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博弈的舞台,唯有“闲杂人员”退场,当主要演员不再背负沉重的税费负担上场,才可能唱出好戏、拉动内需。

  最直观的数据,6年来中国个体户总量减少了810万户,近30万家中小型公司消失,国内市场的疲软触目惊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没有将老百姓看做拉动内需的唯一关健因素,所有工作不全是围绕这一关健主题展开,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方面捞过了界,一方面没有真正尽到责任,市场被扭曲了,它不再主要是商人与消费者博弈的舞台,于是市场永远活跃不起来。

作者: 许 斌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