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时报:改变“龙”标志的文化自卑与理性自负
与专家对外表现出的文化自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对内表现出的狂妄的理性自负——由几个人组成的课题组竟准备重新塑造一个新的中国形象标志!这让我想到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提出的“可怕的理性自负”。就像我们无法选择历史一样,民族图腾也是不可以进行“理性设计”的,它只能建立在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上。
北青报:户口,你还要束缚我们到何时?
这种结果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身份管理造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要求彻底打破身份限制和单位所有,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许多方面的管理方式还不具适应性。看来,我国的社会管理需要综合的配套改革,既需要管理部门的相关各方锐意进取,进行制度创新,又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打破不合理的制度枷锁。类似集体户难享结婚生育权的情况,单靠公安机关和单靠计生部门都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现代快报:县长灭门案不能急着定案
正因为有这些疑点的存在,警方如此迅速地将此案定性为“抢劫杀人案”,才引起了广泛质疑。面对这些质疑,当地警方能否排除各种干扰进一步查清案件真相,并对舆论的质疑一一给予明确的回应,我们拭目以待。
河南商报:孔子活到今天,会不会穿西装?
私塾是古代教育的载体,但现在环境变了,不一定非要私塾模样才能传授国学。如果真正继承国学教育,还需要把它贯穿在学生日常的各类考试中,贯穿在教育课堂里。否则,仅有形式上的继承,普及国学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中青报:社保基金这根“高压线”电压多少?
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不过是一个比喻,是说社保基金像高压线一样不能碰,一碰上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我们老百姓看“高压线”,不是从理论上看,而是习惯于在事后的实践中去检验——当有人真的碰了它之后,他是否真的会粉身碎骨?如果有人碰了这条“高压线”安然无恙,大家就知道它不过是吓唬人的。
工人日报:“万人签名”的民生诉求不可小视
为有效规范城市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关方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其动机是好的。但诚如广州一些市民所抱怨的那样,“公交车太拥挤而且经常塞车,地铁覆盖面又不均匀,打出租车又太贵”,那么,在如此公共交通环境下,禁了摩托车又禁电动自行车,市民出行该如何是好?对于百姓而言,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燕赵都市报:引进人才,不如引进人才制度
这些内耗性体制和科技腐败不除,则“不惜代价引进人才”一是有可能落空———真正的科技精英,有谁愿意来趟这样的混水呢?二是即便引进了人才也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必将化橘为枳。
华商报:拜托,别说“涨价”影响小!
我国各级政府正在殚精竭虑地运筹帷幄,加强物价平抑,但不和谐的背离民意的声音却频出,诸如有关部门在公众质疑邮资上调后称,调价影响个人用户增加支出每年仅0.3元,涨价对民生影响小,故不听证。要为百姓守好民生和谐,就注定了民生事无小事。所以,笔者喟叹:涨价或有原因,但拜托,别随意就说“涨价”对百姓影响小啊!
中经时报:拿什么拯救百姓对社保的信心?
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社保基金不只是个“高压线”,还是个事关百姓生存的“生命线”,在我国时下各种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社保基金无疑是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一笔钱。惟有建立起如上的一系列监督与防范机制,尽可能地减少由于投资带来的社保基金流失风险,惟有真正将社保基金的使用法治化规范化,百姓逐渐丧失的对社会基金的信心才会慢慢找回。
红网:贪官狱中如度假体现了什么“人文关怀”
贪官腐败就是腐败,对其丑陋行径也根本无须去施以同情和辩解。其实,贪官一旦东窗事发,便如同“冻僵的蛇”,如果毫无原则地怜悯,只会“漂白”其犯罪心理,纵恿腐败行为。因而,那种将高墙内的腐败称之为“体现监狱的人文关怀”,是对真正人文关怀的亵渎,是对腐败现象的麻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