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1月3日电 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日前告诉记者,他们在黄河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找到了一个可淤积泥沙100亿吨的“大泥盆”,假如把这个“泥盆”装满,意味着下游“悬河”25年不再长高。
禹门口至潼关河段俗称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其中滩地面积为682平方公里,多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的盐碱地,是一个“天然泥盆”。
从2004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连续三年在小北干流河段进行“放淤”试验,成功地将400多万吨粗泥沙淤积在黄河沿岸的盐碱滩里。
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携带13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4亿吨淤积在河道里。专家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物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个发现给人启示,如果能将粗泥沙拦下来,让细泥沙随洪水入海,对于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指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既是一个天然“大泥盆”,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泥沙“分选场”,在这里“放淤”,还可以将两岸的低洼易涝盐碱地变为高产稳产良田。
据了解,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放淤闸、输沙渠、弯道溢流堰、淤区围堤、退水闸等。工程利用弯道水力学原理,将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通过科学手段和工程措施进行合理调度,借助水流自身力量实现粗、细泥沙的自然分选,把粗泥沙滞留在小北干流两岸洼地,把细泥沙送归黄河,从而实现“淤粗排细”。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试验表明,黄河“大放淤”的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黄河泥沙治理新战场即将开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