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1月1日电(郑俊红 李司农 记者 王不也)他很平凡,平凡的象一滴水,融入大海会悄无声息,他也伟大,扎根黑土地上能生根发芽。他没有豪言壮语:艰难创业,辛勤地劳作,热心地安置下岗职工……但他的事迹却影响并感动着了解他的每一个人,他就是五九七农场金沙河砖厂现任厂长张明贵,一名普通的民企党员。
1998年,农场实行国企改革,对场内经营不佳的厂矿公开拍卖,金沙河砖厂也在其中,曾任职过砖厂副厂长、现待业在家的张明贵感到是一个发展机会,决定买断,当他进入厂区时,杂草丛生,土坑一片汪洋,坯棚倒塌所剩无几,厂房和制砖机已被拆除的残缺不全,一派倒闭迹象。他用铁锹到取土坑挖出细沙土,这细沙又纯又细,是多好的制砖原料啊!张明贵眼前一亮:机器、厂房、坯棚等是硬件东西,能换能买,有这么好的原料可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总算找到了用武之地!“我一定要抓住国企改革这次机遇,为社会为广大红砖用户做点贡献!”张明贵为这一心愿马上就能付诸实践而高兴的几乎跳起来。
回去后张明贵立即向农场请示,跑办相关手续,当时看到厂里现状的妻子非常担心:“这么个烂摊子,你买到手里还不得赔死呀!”她也是心痛丈夫,苦口婆心相劝,并流下了眼泪,还问他“是要厂子还是要媳妇”,“厂子、媳妇我都要,请你相信我,我有这个能力把厂子办好,管理好!”就这样,他慢慢说服了妻子。
创业谈何容易,最关键的是缺少资金:更新设备要有钱,购买原材料要用钱,交电费买煤花钱。他拿出全部家底,又东挪西借(有的还以一分利抬)76000元启动资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为这曾经的“烂摊子”能雇到人,他四处求人,并以人格担保“工资到月一分不欠”,总算陆陆续续有十几个人上班了,张明贵就领他们除杂草,清场地,修坯棚和厂房。当时条件很差,六、七个人住一铺大炕,从早3点到中午11点,再到晚6点两班倒,年近不惑的他就和工友们挤在只能挡雨的十几平米工棚内,不分点地倒着干,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他坚信:今天的苦定能换来明天的甜!
当时困拢企业发展的有两个:一是取沙,细沙挖到2米深就出水不再好取了,如果没有细沙和土的混合比例(30%),红砖的质量就无法保证,如果用挖掘机只能挖边上,有水的地方还是挖不上来。当时他听说有一种抽沙船能抽粗沙,“能抽粗沙就一定能抽细沙”,他带着这一想法到了青山西村考察,那老板根本就不让看,问也不告诉,他就说:咱们离的太远形成不了竞争。老板带理不理:“别人都试过了,抽出的细沙又随水流回河里,我劝你就甭费心思了”。不甘心的张明贵又多方打听在,终于在另一家有抽沙船处得到了厂家的电话号码,他当时就与厂家联系订货,第二天带车直奔牡丹江,花12000元买下,经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能将细沙直接抽到上料场地,取代了用挖掘机挖,再运沙,以及深处细沙挖不上只能扩大挖沟面积的难题,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资源利用率。
再就是设备,要想产品达到国家对红砖的检验标准,先进设备和科学技术是保障,秦砖汉瓦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必须看科技资料学习先进的东西。他和技术人员通过外出考察,对厂里一台大型老式制砖机进行拆新、改造,由原来100瓦电机更换为后来的50瓦,再改装成功现在的高效、节能、真空制砖机,省电省钱又节耗,红砖的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使周边厂家纷纷效防。先进的设备和严密的制做程序,保证了红砖的抗压力、外观和造型,质量经黑龙江省宝清县技术监督局抽样检测完全附合国家标准。
谈起创业的坚辛,张明贵记忆忧新:为保证红砖质量和产量,他不分早晚地跟班作业,一次制砖机因进泥堵塞,由于着急他直接拿棒子捅,一不小心把左手的两个指甲连根拔出,真是十指连心啊,他到卫生所简单包扎一下就又回到厂里干活;为打开最初的红砖销路,他靠一台借来的自行车(因为有一分钱都要投入到厂子里)深入附近场、县、村屯,一点点、一次次地推销自己的产品,骑一天车把屁股都磨破了,回到厂里一进屋就再也不想起来,他就是铁了心要坚持下去。他就是靠这种韧劲和信念打动了用户,效益就在“资金节省点”、“品质好一点”、“自己辛苦点”中逐步提高,原始积累也在一点点地增大。工人由开始四处招收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回定不走的40多下岗工人,使工人们8年来共挣走160多万现金。有的职工拿挣的钱在队里买几垧地种,又增加了收入,贫困职工王秀莲、张玉才看病都得到过他慷慨的资助,郭忠文女儿连续7年的上学费用都是随缺随取。他本人也由一开始的借自行车,到后来买摩托车,直到现在拥有了一辆近20万的个人私家小骄车。产品也福射周边县、场、村,供不应求。
面对诸多的荣誉和别人的嵌慕,他只是平淡地说:感谢上级党组织给了我这一发展的机遇,我抓住了机遇,机遇也改变了我。我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扶持下岗职工,带领他们共同走向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