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祖国的地图,鸡冠状东部的顶点,就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流处。
这里是一片低湿沼泽区,神奇的漂垡甸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这里是冰雪的故乡,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地在这里盘旋,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冻土层最厚达2.5米;

|
图为现代北大荒模拟图。新华网 刘强 摄 |
这里还有川溪断道,荆柴封路,毒虫结阵,猛兽成群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
这就是在传说中的北大荒。
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几代北大荒人承受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青春和热血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北大荒人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生产出了宝贵的精神食粮。那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在拓荒者的犁铧下植入黑土,在创业者的汗水浇灌中萌生、壮大。
黑土地不朽,北大荒精神不朽!
一
已故的北大荒著名散文作家平青曾深情地写道:“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垦荒战士,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年年月月地刻写着,一代一代地刻写下去。”
解放初,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粮食!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需要粮食!
北大荒是祖国的一片宝地。它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最盛产的恰恰是当时最需要的粮食!
1955年,随着祖国母亲的一声呼唤,北京青年的代表杨华,一手接过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亲手授予的垦荒旗帜,一手拉着同伴们奔向了这里。继而,又有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山东的20万支边青年,也满怀豪情地奔向了这里。
不久,在王震老将军的率领下,那些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志愿军战士以及来自铁道兵部队的共计14万集体转业官兵,连家都没有顾得上回、连妻儿老小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就从珠海之滨、黄浦江畔、云贵高原、大别山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朝北大荒汇集。
荒火燃起来了,炊烟升起来了,地图上那大片的空白处,出现了颗颗闪亮的小红星。
一场“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济南军区后勤部的300多名转业军官分配到八五三农场某分场。头一项任务是去一分场二队背粮、背盐。春天冰雪开化,路上车马不通。他们每人用一条长秋裤,裤腿用绳子一扎,装上大米,套在脖子上,负重四五十斤,涉水过河,来回140多里,没有一个人叫苦。
八五四农场转业官兵新建点东大岗处于沼泽包围之中。为了实现粮食加工自给,他们专门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到三分场去抬石磨。8个人涉水几十里,硬是把巨大的石磨抬回了住地。
八五六农场的转业官兵农机具严重不足,他们就用人拉犁杖、人拉圆盘耙和播种机,进行翻地、整地和播种。有的地块,干脆用铁锹翻。四分场500多亩水稻田,就是一锹一锹翻出来的。
……
让共和国无法忘记的是,北大荒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把无数金灿灿的粮食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使年轻的共和国得以茁壮成长。
透过漫长的历史烟尘,我们可以看到,北大荒人并非是由本地人口自然繁衍形成的,而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北大荒开发史中,除西藏、港澳台外,来自祖国各地的转复军人、支边青年、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前赴后继,一波又一波地向这片古老的荒原发起集团式的冲击,并最终征服了它。
在十分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靠什么将如此众多地域、众多层次的人群,凝聚在一面拓荒的旗帜下?
毫无疑问,靠的就是北大荒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