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0月27日电 双鸭大地,热气升腾;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集中精力抓发展,扎扎实实抓推进,持之以恒抓落实,坚持招商上项目不动摇,竭尽全力招大集团、引大企业、上大项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3%、16.8%、53.8%、21.9%、35.1%;全市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257.91元,同比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现4440.53元,同比增长22.8%。
依托资源优势,双鸭山市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本源。双鸭山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以建龙集团、大唐集团、鲁能集团、国电集团为代表的大企业、大集团成功落户双鸭山,一批立市、立县项目的有效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双鸭山的发展活力。三年来,全市新建和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201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2项),总投资25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3.7亿元,已竣工、投产109项。今年截至8月25日,全市招商引资全口径到位资金已近4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16.2%;利税总额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14.8%;产品销售收入实现89.3亿元,同比增长30.7%。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国民经济继续逐季攀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3亿元,同比增长13.0%,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另外,据海关统计资料表明,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8亿美元,进出口额度同比增长幅度在四煤城中列第一位。
与发挥工业优势比肩而立,全市努力发展富有特色的农业经济。今年,农业生产全线飘红,仓廪盈粮,预计今年粮豆薯总产量将达到144.6万吨,比上年增加近21.2万吨,增幅为17.2%,全市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市重点围绕农民增收,大力推进以种植业无害化、畜牧业园区化、庭院经济特色化为重点的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市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80.2万亩增加到今年的386.5万亩,龙头企业发展到49家。今年上半年,全市牧业收入实现6.1亿元,同比增长15.7%;农产品加工量达到70万吨;转移农村劳动力9.5万人。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134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全市新农村建设正在按照预定目标稳步推进。
实施城镇化战略,打造经济崛起的坚实载体。全市以建设现代化山水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围绕“路畅、地绿、天蓝、水清、景秀”的主题,坚持高起点规划,大力度实施,重点工程带动,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今年,我市共实施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广场建设、园林绿化、沉陷区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建设工程236项,总投资达21亿多元,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工程。高标准规划了城市新区,科学确定了城市绝对控制区、只拆不建区和生态保护区,把山林、安邦河沿岸泡泽、城区内水田等纳入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同时,大力退矿还山、退耕还林、退建还绿、退草还湿,强化河流治理和湿地保护,努力恢复山体、河流水系和湿地的自然形态,形成“山水环绕、森林围城、公园城市”的生态景观风貌。截至目前,市中心区采石场已全部关闭,煤场、沙场已全部搬迁。去年以来,全市共退耕还林1.25万亩、退矿还山450亩。现在,市中心区天然林面积达121公顷,人工林地面积208公顷,市中心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市区已初步形成点、线、面结合,乔灌花草相间,常绿落叶搭配,多元绿地优化组合的生态绿化体系,使自然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城市风貌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新形象。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制、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逐级包保制、安全监督检查制、隐患整改督查制、暗访抽查制、事故责任追究制等项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到位、防范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到位、隐患排查到位,调整和配强了各县区和安全管理部门抓安全的领导力量。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全市各类安全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同比下降63%、16%和16%。坚持以法治访、高效处访,不断强化机制措施,全力抓好信访稳定,全市信访形势日趋好转。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今年上半年,全市治安案件发案率、刑事案件发案率和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同比下降19.1%、3.4%和10%,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提高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