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设计的170舰,隐身舰炮后方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和近防系统
|
原文标题:新一代战舰从这里启航
2006年9月下旬的一天,云淡天蓝,浩瀚的南海,舰驰浪飞。一场波澜壮阔的海上对抗演习激战正酣。
双鸭山新闻网8月12日电 在威武的舰艇编队中,一艘具有远程目标指示和预警能力、具备空中、水面、水下攻击能力、超视距打击能力、区域防空能力的新型战舰锐不可当,各种先进武器飞天蹈海,无坚不摧,尽显海上“旗舰”锋芒。
首次亮相、首战告捷的这型战舰,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导弹驱逐舰。
这型战舰的诞生,凝聚着人民海军驻某造船集团军事代表室广大军代表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是他们,用忠诚和热血托起共和国的新一代战舰。
6000多张图纸修改单,让新型战舰更显神威
2000年10月,由国内多家专业研究所、院校和军代表组成的专家队伍,悄然会师江城武汉,对新一代战舰的设计图纸进行审查。
每一艘新型战舰开工建造之前,军代表都要对舰船的总体设计和系统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舰船的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战术技术要求、各项性能指标是否先进可靠,都是审查的范围。
总审图师徐永明曾参与了近百艘舰船的审图和监造工作,对新一代驱逐舰的审图,他比喻为“从鸡蛋里挑骨头”,目的是为了造出更好的战舰。徐永明带领审图人员对数百份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逐一进行初审、精审后,还要召集技术领域的权威进行专家会审。大到舰体线型是否符合力学要求,小到一个信息流程是否正确,都要逐一求证,反复计算,有的还要进行专项试验。
在50多天的审图会战中,徐永明和战友们向设计单位提出了近两千条修改意见,均被设计专家采纳。在随后的建造过程中,又相继提出了上千条改进意见。为此,设计生产单位综合各方面意见先后下达了6000多张修改通知单。每一张修改单,都使新一代战舰的性能指标向前跨越一步。
战舰的隐身性是现代高科技装备的一个重要指标。总代表高峰在一次检查中发现,舰上的后桅杆设计虽然满足了船体结构受力的要求,但也牺牲了一些隐身性指标。他当即向有关厂所提出了修改意见。当时,桅杆已装舰,修改设计技术难度大,成功几率小,而且重新生产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新一代战舰的建造进度,工厂还会为此蒙受上百万的经济损失。
“不是颠覆性问题不要轻举妄动!”“没有绝对把握不要轻举妄动!”高峰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反对声,但他认准一条:“只要有提升战舰作战性能的可能,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他带领军代表自己动手修改设计方案,优化后桅杆结构,验证隐身指标,经过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拿出了一套使新型战舰达到最佳隐身效果的设计方案。
某新型雷达,是新一代战舰上的标志性装备。在一次雷达试验过程中,军代表沈小东发现雷达捕捉目标后,数据更新速率很低,他感到还有提高的余地。于是,提出了快速更新数据的思路。建议被采纳后,数据更新率提高了数十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