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中日变革图富的差异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10-08 14:45:43
       19世纪后期,为何中国日益贫弱,日本却国力猛增?自那时一分手,天壤之别。直至今日,中国的人均收入仍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弱,然而这恐怕不是其真正根源。不是挨打了才落后,而是落后了才挨打。中国日益贫弱,是“落后挨打、挨打更落后”的恶性循环吗?这种说法虽有些道理,但仍没有充分的说服力。19世纪的早期和中期,中日这两个国家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冲击,都在西方炮口下签订了很多城下之盟,遭受了很多屈辱,也都产生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感,都力图变革图强,但后果却截然不同。1868年明治维新后,20多年时间,日本已经实现了富国强兵,中国却始终没有改变贫弱和挨打的状况。

        我们这里真正的问题是,中国的变革图强努力为什么失败,而日本却成功了?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从两国当时改革态度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形成这一差别背后的原因,来探讨这个今天对我们仍然极具启发价值的问题。

        19世纪中国的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认为,西方的强大,在于他们的坚船利炮。因此,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技术上,意在师夷之技而治夷。他们发起了洋务运动,修铁路,造洋船,办兵工厂,建立了新式军队。但与此同时,在人文思想和政治体制上,满清统治者将西方文明确拒之门外。这种改革观,集中体现在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变革的最高指导原则,即亟须改变的是技术,万世一统,恒古不变的是体制和思想。然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治标不治本。这一变革思路,随着北洋舰队的覆灭,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彻底失败,而寿终正寝。

        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明白,要强大,必须学西方。不同之处是,日本举国上下,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是要“从文明的各个方面都要赶上欧美”。在日本人的词典里,“现代化”和“西洋化”是同义词,二者是并列的和不可分的。“全盘西化”、“崇洋媚外”这些都不是贬义词。日本人认为自己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何时和怎样才能变得和“西洋”一样强大。自己的黄皮肤和黑头发固然无法改变,但思维和行为、社会和制度,却要尽量变得像强大的西洋人。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人全面改革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政治上,建立了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议会制度。日本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制度和科技的全面学习也是不遗余力。经济上,一方面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着手兴办现代产业,同时,自由的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得以发展和完善,民营经济蓬勃兴起。

        追根溯源,满清和明治两个政府,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之所以有着天壤之别,反映的是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态度的后面,有着深刻的制度和社会利益集团方面的原因。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说,满清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代表的是古老、腐朽和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学习西方,是被迫的无奈之举,因为如果不学,明摆着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他们认为,危及自身统治的西方文化、意识和制度,一定不能学。

        相反,明治政府所代表的是新兴的、先进的工贸金融商业资产阶级。明治政府本身就是这个新兴商业资产阶级推上台的。新兴商业阶级势力,打着政归天皇的旗号,推翻代表传统利益、主张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其真实目的是为自己找到政治上的代言人。对这个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来说,日本越能彻底地西洋化,他们就越安全,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一个法治的政府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财产,市场化了的金融、劳动力和企业制度,能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运作和发展。这种利益上的动机,决定了他们要求全面西化的态度。

        日本新兴的资产阶级成功地推动了明治维新及以后的全面变革,它自身的初期发展和壮大却是在19世纪中期以前。

        德川幕府时期,江户(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而西部的大阪,却逐渐发展为日本的经济中心。那时,以大阪-京都为中心的西日本,传统农业、民间工业、民间贸易和民间金融活动都日益繁荣。那时,在大阪甚至建立了大米交易的期货市场,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德川幕府和中国的皇帝一样,不喜欢他们的臣民与外界往来,实行了严格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在西日本,很多大名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暗中支持当地商人与西方人的贸易,这些商人因而得以首先获得了西方的技术,发展了现代企业。

        日本西部的民间工贸金融业首先壮大,并逐步东移,到了后来,无论是东京的幕府还是各地的大名,纷纷要靠向私人富商借贷,方能弥补自己捉襟见肘的财政赤字。明治维新前日本民间经济力量与政府经济力量的对比,由此可见一斑。

        反观中国,其传统体制中官大而强、民小而弱的特点,始终都未能改变。在洋务运动中,国家仍然充当了投资的主体,民间力量只充当了无关紧要的配角。而以国家为投资主体所兴办的各类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基本都是亏损的。久而久之,它们都衰败了,未能为中国创造一个强大的现代企业体系及民族工贸和金融产业。

        总结这段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真正的不幸在于,一个强大的民间经济利益集团始终未能形成,并成为19世纪中国变革图强的主要动力。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萧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