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艺术人生 正文
靠一支画笔谱写旅美神话
http://shuangyashan.northeast.cn   2006-09-30 09:58:43

  年轻时卖画成了“万元户”

  20多年前,他只身来到美国,靠一支画笔一夜进入旅美华人主流社会,成为绘画、收、鉴赏集大成者,谱写旅美神话,20年后,他又回到祖国定居。

  崔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国画家,中国画里的花鸟、山水、人物都画得来,并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而且他精于鉴赏中国画,因为他会画,也懂画,潜心研究过宋元以降的名人技法、笔意、风格和意趣,就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见地。

  他家客厅北墙挂的是渐江的画,西墙是董其昌的,东墙是罗聘的,饭厅是石涛和八大,酒柜两边一边是李可染,一边是李苦禅的,就连卫生间挂的都是傅抱石的,哪张都值六七位数的大价钱。这绝不是炫耀,崔先生说,不过是为“养眼”罢了。因为,真正值得炫耀的珍藏一向被他“束之高阁”,即便很熟的朋友也轻易看不到的。

  崔先生是北京人,1944年11月26日生于京城的一个大宅门中。爷爷是光绪年间驻守山海关的管带还是总兵记不准了,大概属于暗蓝顶子的从三品。父亲是北京城里最早玩儿奔驰的人之一。那时候还是北洋时期,奔驰还翻译做“本茨”。如今的崔先生也喜欢这个牌子。然而,时代进步了,他玩儿的也就成了奔驰豪华版,北京城里暂时只有这一辆,奔驰家族的顶级配饰,连排气管子都是银的。这是后话。

  崔先生出生那阵子,家道已经中落。因为,日本人打进来都7年了。他家隔壁的日本商人更是趁火打劫,连他父亲的汽车修理厂“崔记制铁”都抢走了。父亲怒了,跟小鬼子官司打到大堂。可凭着“战争征用”这几个字,您说伪法官能怎么判?官司自然是输了,骨干厂子没了,连带的“华伦车行”等也都只能勉强撑着了,于是父亲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如琢”。

  如琢者,欲雕璞而成器也。古人几乎手无寸铁地将摩氏硬度接近7,比钢铁都硬的子料打磨雕琢成精美的玉器,其艰难可想而知。是故,《诗经》中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抵父辈们经历的人生过于多磨,因为,那注定是中国人挣扎着要站起来,而后也终于站立起来的年代,就不能不“苦”了许多心志,“劳”了一身筋骨地饱受琢磨。好在正当如琢长大该上学了,北京解放了。从小学二年级始,崔如琢逐渐迷上了国画,初中考上景山少年宫国画组,上美院附中后,干脆一心一意地跟国画大师李苦禅苦学。

  后来他到荣宝斋、宝古斋和北京画店等艺廊“挂笔单”,很快就成了“万元户”。再后来,他的画经常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和政要,也被挂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还上了中国海关限制出口的画家的名单。可就在他事业稳定发展,漂亮的妻子又刚刚给他生下个大胖小子不久,他却在朋友的撺掇下,连英语都说不利落呢,就舍家割业地去了美国。他说,并非一定要成功,去美国看看、去体验、去闯荡一番,至少不是件坏事吧。

  一则广告改变了他一生

  1981年,崔如琢先从内地到香港,不久就从香港去了美国波士顿,最后迁往纽约。那时,从大陆到美国寻求发展的国画家很少,因此,当朋友帮他在《世界日报》刊出一则广告称,大陆国画大师崔如琢先生来美国寻求发展云云,就显得很突兀、很惹眼。刚巧,这广告被一位来自台湾的业余画家王安女士读到了,于是预约拜访,还买走了他几张画。

  王安是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黄君壁的记名女弟子,其兄王度还是非常有名的收藏家。王安回到台湾,把崔如琢的画拿给了台湾的国画大家黄君壁,不想黄老看后异常兴奋,竟出口要求用自己所绘的一幅山水画交换他素未听闻的这个叫崔如琢的一张画。

  两岸隔绝得太久了,三十多年的互不了解使得突然的接触变得异常新鲜和刺激,而其后发生的事情就更富于戏剧性。所以,不可不将王安女士后来回忆其拜会张大千先生的对话摘录如下:

  “这画可入先生法眼?”

  “笔墨不错的。”

  “据先生看,这像多大年纪人画的?”

  “六十多岁吧。”(当时的崔如琢年仅37岁)

  “依先生看值得收藏吗?”

  “值得收藏。”

  于是,青蛙转眼成了王子,崔如琢几乎在一夜间写出了一部旅美的神话。如果说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等美国上层人物收藏他的画顶多算际遇中的猎奇,或者猎奇中的际遇,那么陈香梅、宋美龄等华裔名流就无论怎么说都属行家了。所以,机遇固然重要,而自身实力却是根本。

  这一年,他就任纽约中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同年,应聘纽约杜威大学客座艺术教授,并在3年后获该校荣誉艺术博士。同时,他的画还陆续进入了台湾塑胶巨头王永庆、报业大王王惕吾的收藏目录,进入了泰国王室以及亚、欧、北美几十所大学和博物馆。

  凭借一支画笔、几分运气,他居然成功了,几乎一夜之间闯进了旅美华人的主流社会。他加入美国籍后依然一年四季都只喜欢穿唐装。

  上世纪末,崔先生回到生养他的祖国定居。他把儿女们统统揽在了身边,看着他们,心中会涌起无限的温情。这也是一种情结,华夏先民刻到子孙万代骨子里去的情结。

  花甲之年搞了两个拍卖专场

  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阔别20年的故土,他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思路,就又开始画画了。这时,绘画于他已经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兴致、心情、意趣和感悟的自由抒发,于是便信马由缰地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画得最多的一是荷花;一是山水。他在国内创造的拍卖纪录是中国艺术品三大拍卖公司之一“中贸圣佳”2005年春拍的330万元人民币。这在现阶段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已经很令人惊讶了。“中贸圣佳”2004年秋拍为崔先生举办了个人作品拍卖专场。为当代这一年龄段的中国画家举行拍卖专场,在国内拍卖界尚属首次。2005年7月,“中贸圣佳”再次为崔先生举办专场拍卖,34幅作品成交额逾千万元。

  崔先生以为:“对于中国画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把握什么是中国的主体文化。有很多画家对我说,你到美国那么多年,太纯了,画的东西一看还是中国的。实际上,与传统相比我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但主体没变,也不能变,如果连主体都变了,还能叫中国画吗?”

  人,贵在不忘本;画,贵在不忘本。崔先生可贵,可贵也在于不忘本,须臾不敢忘记做人、作画的根本。当然,不忘不等同于固守、死抱着,而是一种尊重,尊重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宝贵遗产。

作者: 劳国强    来源: 浙江今日早报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