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节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即将迎来第16个金秋十月。从历史走势来看,过去10年间,10月的股市跌多涨少,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也多以下跌收场。今年还会重蹈覆辙吗?大假前最后一天,持股还是持币?
七大因素节后现
持股还是持币,决策的关键是节后行情如何走。那么从目前已知的和可以预见的七大影响因素看,整体依然是利多大于利空。
首先,人民币升值继续呈现加速的趋势。贯穿本轮行情的两大主线,一个是股改,一个就是人民币升值。在股改接近尾声后,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因素将得到更大的关注,昨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报7.8998,首次低于7.9,创汇改后新高。长期升值预期使A股市场投资价值凸显,有望推动行情向纵深发展。
第二,沪深证交所通知,从国庆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G公司取消"G"标记,恢复股改方案实施前的股票简称;未股改公司简称前冠以"S"标记。这表明管理层已确认股改工作已进入尾声,而目前未股改的股票家数已不足100家,成为稀缺品种。
第三,中国证监会昨日公布一系列行政许可项目,首次对证券公司申请开展融资融券服务的审批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可以预期节后融资融券有望展开。
第四,中国平安(2318.HK)董事会已通过决议,计划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11.5亿股A股。平安保险的"海归",表明后续还有更多的公司等待上市,10月扩容压力并不轻松。
第五,中国石化A股复牌日及对价股票上市流通日为10月10日,也就是节后第二个交易日。中石化股改停牌当日,上证指数为1689点,目前已经涨到了1736点,涨幅达2.78%,可见中石化复牌有小幅补涨预期。
第六,沪深交易所昨日就上市公司今年三季报披露发出通知,表明节后三季报将进入陆续披露阶段,要警惕绩差公司的业绩风险。
第七,中国银行网下向询价对象配售的8.76亿股,将于10月9日起开始上市流通。同时,在8月份"小非"解禁迎来一个小高峰、9月稍事歇息后,10月又将迎来一个高潮。10月共有25家公司约28.58亿限售股解禁。尤其是10月24日开始,几乎每个交易日都有三四家公司的"小非"解禁,虽然这些原非流通股股东未必都会立即抛售,但对于这些股票来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套现压力。
十年节后七年跌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从1996到2005年,这10年国庆之前的行情大多以下跌为主,仅有1996年、1998年呈现上涨,1997年跌幅最大,达87点。从1992年起计算的话,14个国庆走势有11个下跌。从历史经验看,由于长假期间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出局观望,持币过节,从而导致大盘下跌。
回顾10年10月的行情,其中有7年下跌,而最近5年的十一长假后的走势,连续5年的十月股市都以下跌告终,月K线均为阴线。比如,2003年十一前一周,大盘走出调整行情。假期之后,大盘延续跌势,并于11月13日至阶段性低点1307点;2004年和2005年都是如出一辙。
再进一步分析,长假效应跟市场趋势存在密切联系。跌势中遇长假,之后的跌势会更加汹涌;反之,涨势中遇到长假,之后的上涨也是必然的,就像今年五一黄金周之后爆发的狂飙行情。近5年大盘处于熊市,10月拉阴也成常态,而观察1996年到2001年五年牛市的10月行情,则是三阳两阴。
红十月值得期待
如果逐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今年的情况与1996年最为相似。从月线上看都处于大幅上涨后小幅回调触及6月均线再冲高。1996年的10月初期涨幅有限,但全月则有一定的涨幅。如果历史会重复的话,节后的走势应该会有所上涨。所以,从指数的角度可以确定的投资策略是,今年应该持股过节。
从机构的观点看,对长假后的市场仍然看好占据主流。申银万国钱启敏认为,以往的惯性思维是一年一次行情,到了四季度收款、年终结账的提前效应使下半年期望值大大减低。但以往没有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加上工行10月份发行,为确保发行成功,蓝筹股肯定会鼎力相助,同时,对股市层面想象不出会有什么坏消息,不会有全局性的利空,对后市应该持乐观的态度。节后市场走势何去何从,关键看开盘第一周前三天的表现。从历史上看,节后开盘第一周前三天上涨居多的红十月可能性就大。如1997年、2000年都是如此。今年的红十月可以期待。
半仓过节最心安
尽管从指数的角度可以确定持股过节,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股票都值得保留。因为本轮行情在指数上涨60%以上之后形成震荡盘升趋势,决定了后市即使创出新高,也难以走出逼空的飙升行情,而一步三折的走势特征决定后市将以板块轮动和个股行情为主。由于目前个股分化非常严重,节后又逢"小非"解禁小高潮,同时三季报开始公布,投资者要仔细审视手中个股的投资价值,以决定去留。
所以,决定过节是持股还是持币,关键看手中的个股。从震荡市的特点看,半仓波段操作是最佳策略,故半仓过节最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