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9月13日电 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部队实际找准转变的着力点,以此带动军事训练全面创新发展。沈阳军区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着眼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实际,以现实条件与发展需求为着力点,以搭建装甲兵信息化训练平台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现了教育训练效益的快速增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黄海某海域,风高浪急,装甲车队泛水编波,劈波斩浪。驾驶员娴熟地驾驶着新型坦克,驶进大型运输舰舱内。这是沈阳军区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着眼未来作战需要开展训练的一幕图景。
近年来,这个基地以锻造信息化装甲兵为目标,积极推进装甲乘员由机械化条件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转变,在深化训练改革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前不久,总部在该基地召开“全军装甲兵训练机构建设观摩研讨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装甲兵——
机械化装甲兵向信息化装甲兵跨越
2000年3月20日,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锣鼓喧天、军乐齐鸣,一批新型装甲车披红挂绿驶进营区。
在迎接新装备的仪式上,基地领导感慨地对官兵们说:“我们迎接的不仅是新装备,也是新的挑战!”此后,又有三批新装备进入基地。这些新装备的性能一批比一批先进,科技含量一批比一批高。某新型主战坦克车内装有车载计算机、卫星导航定位、热成像等信息化系统,小小的乘员舱里星罗棋布的开关、按钮达近百个。面对新装备,从基地领导到普通官兵都有些措手不及:“没想到转眼之间,信息化装备就驶进了训练场,培养适应信息化装备需要的新型装甲兵,任务紧迫、责任重大!”
为培养适应信息化装备的新型装甲兵,基地司令、政委和训练部长兵分三路,各带一班人马到部队训练一线了解需求,到院校和科研单位取经,收集了50多条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基地党委反复论证,形成了从培训目标到培训模式一套全新的培训思路。
面对信息化浪潮,基地领导把挂了30多年的“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的牌匾,换成了“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装甲兵”的牌匾。几字之差,反映出基地领导训练观念的深刻转变。
|